非遗工坊是乡村非遗活态保护的重要抓手,它们深入乡村、长于基层,如毛细血管般连接起强壮有力的文化根脉,在传承创新的同时,赋能乡村振兴。
此次我区首批入选的6个非遗工坊主要涉及雕刻塑造、食品加工制作等多类非遗项目。其带头人多为优秀的非遗传承人,他们手艺精湛、业务能力强,通过发展非遗项目,对周边的作坊、农户和困难群众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其中很多非遗工坊依托本地的特色乡土资源优势发展而来,如草堰翔鸿皮蛋以我区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下孕育出的优质鸭蛋为原料,顾家麻虾酱以本地沿海“丰”味十足的麻虾酱为基础改良创新,刘庄麻辣鸡则是该镇传统卤菜风味集大成之作。这些源自乡土的非遗项目在乡村汲取养分后又反哺乡村,拉近了城乡距离,在促进村民居家就业和离乡人员返乡创业、繁荣乡村经济的同时,也让非遗项目在城乡互联互通的环境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如大丰瓷刻非遗项目传承人陈银付通过创办瓷刻世家工艺厂,鼓励年轻人从事瓷刻艺术,先后吸引多人就地从事该事业,培养出多名市、区级非遗传承人,让这一传统技艺得到充分传承。
飞速发展的时代里非遗不能只“遗”不“新”。传承是非遗创新的基础,创新则是非遗紧跟时代、拥抱市场的关键,除了在非遗项目技能技艺水平上的改良创新,非遗传承也需要“新鲜血液”和社会大众的参与。非遗不能只是“束之高阁”的艺术,而要成为大众“可触可感可玩”的生活部分,从“展品”真正变为“产品”。
不少非遗项目和大众的日常生活之间存在壁垒,很多时候群众可能很感兴趣,但是缺乏体验或了解的渠道。如何延续、创新传统非遗项目,激发更多人的学习参与热情成了难题。非遗工坊的设立则为群众提供了这样一个公共文化服务空间与平台,让民众能够更方便地拥抱传统特色文化,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全民共享。而利用这个传承的窗口,将非遗文化传“新”传“活”, 不仅需要新一代传承人不断提升和学习,利用好新的平台和技术及当地政策扶持,让传统非遗更具亲民特色,同时也可以拓展多种渠道经营,将非遗项目与技艺培训、文创设计、研学旅游相结合,广泛吸纳当地群众参与生产或参观感受,让非遗文化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