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20982743120855X/2019-11342 组配分类 镇、区概况
发布机构 盐城市大丰区西团镇 发文日期 2019-04-24
文号 主题分类
体裁分类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盐城市大丰区西团镇



位于大丰区中南部,总面积88平方公里,下辖11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常住人口217192021西团镇党委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乡村振兴先进集体2021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中,名列全国千强镇681先后建成国家卫生镇”“国家生态镇”“中国抛丸机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全国改革发展试点小城镇全国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站等国家级品牌;建成江苏省基层党员冬训工作示范镇江苏省水美乡镇”“江苏省文明镇”“江苏省中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江苏省农村信息化应用示范基地”“江苏省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示范区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省级耕地保护激励镇等省级品牌。

区位优势

西团,毗邻大丰城区,沈海高速贯穿全境,内河航运纵横交错,大丰港、盐城机场、新长铁路近在咫尺,建设中的盐通苏嘉高铁联通长三角经济圈和社会圈,即将开工的盐通高铁(大丰港支线)横穿西团。公、铁、水联运,海、陆、空互通的立体交通网络,为西团打开了对外开放的快速通道。 

港口:距大丰港40公里;航空:距盐城南洋机场40公里,距南通兴东国际机场120公里;铁路:距盐城火车站38公里,距大丰高铁站14公里,建设中的盐通苏嘉高铁主线及大丰港支线穿境而过;公路:西接204国道、沿海高速,东连临海高等级公路,左右逢源、四通八达。

产业优势

抛丸机产业为西团传统支柱性产业,经过了30多年发展,全镇现有抛丸机企业230余家,会员企业由71家扩大到111家,成为全国最大的抛丸机产业基地,形成了从一条较完整的抛喷丸机产业链,产品包括吊钩式抛丸机、履带式抛丸机、通过式抛丸机、网带抛丸机、转台强化抛丸机以及磨具磨料、喷砂磨料、表面处理抛光金属磨料等。目前西团抛丸机行业从业人数过万,销售网点遍布全国各地,抛丸机销量占全国市场份额40%左右,为此,西团镇赢得了中国抛丸机之乡等美誉。在鼓励传统抛丸企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上,重点围绕新能源及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新一代电子信息、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持续加大攻坚力度,连续多年荣获全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先进集体,累计开票销售超亿元企业13家,建成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2家、省级两化融合贯标企业10家、省星级上云企业17家(其中三星12家、四星5家)、国家评价的科技型中小企业51家。江苏迈硕医疗科技有限公司2019年底取得国外标准认证(注册)医疗物资生产企业白名单,获出口特别通行证

人文优势

△ 西团——因水而生

西团镇,历史上曾经是一片汪洋,属黄海之域。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黄河南徙夺淮入海,其间700余年,大量泥沙沉积到海岸。元朝中前期,西团境域为范公堤东的海滨区域,至清朝顺治年间(1400年前后),西团才慢慢成陆。

△ 西团——因盐而盛

西团制盐业起步于元朝末期,发展于明朝中期至清朝前中期,清代中叶盐产量达到高峰。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草堰镇在四团,设灶产盐。据康熙十二年成书的《淮南中十场志》记载,当时在四团内设立灶房40座,其中西团、北团、东团计20,南团20座。灶民聚居在内,煎盐为生,这就是西团镇最原始的雏形。盐民们直接影响了西团古老集镇的数度兴衰,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元朝中后期,因海水不断东迁,盐业生产量渐少,范公堤西的盐场东迁。盐民们改行开荒种地用以谋生,先民们通过垦荒、水利建设改造形成了农田。

△ 西团——古镇传说

■ 牛湾河的传说——白牛斗龙(盖苏文的黑龙马化为黑龙,薛仁贵的白龙马转世为牛,小牛十八声唤母形成如今牛湾河的十八道弯)

■ 叶萍香的传说——发绣救父(叶萍香用自己青丝绣出发绣佛,为父叶大钟求神佛保佑、能赎父罪,瞎了双眼,后遇昆仑女绣的双凤腾云度化补天上针神之缺)

■ 张士诚的传说——吴王举义

■ 双龙圩的传说——戚家团杨家的大龙、二龙兄弟俩勇斗鲨鱼,为民除害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 “双下山的传说——慈云庵与㫰网寺,一桥之隔,不足半里。这里地处偏僻,平时无人问津,成了一个寂静的小天地。可是就在这寂静的小天地里却引出了双下山的历史故事,为多少人所羡慕。㫰网寺和尚济普与慈云庵尼姑福安相好,双飞双宿,俨若夫妇。在黑暗的旧社会曾经受到舆论的谴责,认为他们有违佛门清规戒律,大逆不道。好事者曾经以此作为生财之道,向僧尼勒索钱财,使他们各自偃旗息鼓,不敢追求,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脱去僧衣,走出佛门,双双下山,了却夙愿,有情人终成眷属,成了幸福的象征,一时传为佳话。20世纪90年代后期,尼姑福安一直在西团敬老院生活,直到去世。以后和尚与尼姑喜结良缘的故事逐步传到江南等地。编成了扬剧《双下山》。

■ 马港和马坟的传说——明代副总兵刘显等追歼倭寇于西团茆花墩后:百姓欢声载道,明军凯旋南归。刘总兵乘马来到西团南郊,一面叫兵士寻找渡河船只,一面骑马过港,亲试水之深浅,马至港心,不料深入浮沙地段,战马足陷淤泥,拔脱不出,加之战马连续十数日苦战沙场,奔波劳累,疲惫之极,再也无力脱身,眼看下沉,刘总兵浮水返上北岸,继而寻找民间门板杂木,以作浮桥南渡,只将战马作为招魂葬处理,就在港北、路西乱葬地中心,众士卒人人动手,不多时便垒成了一座高大的坟墓,并将一些战刀埋入,作为殉葬品,以示怀念。刘总兵过港南回,西团这里百姓怀念抗倭英雄,便自发地年年将坟垒土增高,历经数百年仍旧巍峨高耸,并在港上架起木板桥取名马港桥,坟称马坟,当地所属的村称为马港村。

  △ 西团——古镇文化

东塘天边水,西团海上村”——《桃花扇》作者孔尚任歌咏西团的名句,传递着古镇600年的历史底蕴。

■ 宗教文化

西团境内最早的历史记载见于明嘉靖三十年刊版的《两淮盐法志》中《草堰场图》,图上绘有浪港寺,后人改称为晾网寺㫰网寺。此后直到1941年的数百年间,西团境内寺庙遍布城乡。旧时境内的庙宇有㫰网寺、龙王庙、都天庙、东岳庙、关帝庙、二圣庵、北团关帝庙、贞节庵等,庙宇建筑规模宏大,气势恢宏,用料考究。显示出西团兴衰和文明。

旧时境内的庙宇有:㫰网寺、龙王庙、都天庙、东岳庙、关帝庙、二圣庵、北团关帝庙、贞节庵、七灶关帝庙、祖师庙、准提庵、东林庵、理堂(又名理营、理门、理教公所)、土地庙、下明海龙王庙(早期为西团龙王庙在下明分建之小庙)、㫰网分院、耶稣教堂、宗祠等。

这些众多的庙宇中,除了土地庙及分建小庙外的八座寺庙建筑均规模宏大,气势恢宏,用料考究。所供奉大小神像形像姿态惟妙惟肖,衣着服饰十分得体;数以千计的盈联均为永久固定的,明暗雕刻摆布得当。与现在外地庙宇中所见毫无差异。

可惜的是:1941年日军偷袭西团时,龙王庙连同周边的徽州会馆、西团小学、大丰盐垦公司总部等首当其冲被日军付之一炬;其后,为反日伪屯垦,地方党组织发动抗日军民忍痛割爱,主动拆破拆毁了一大部分;所剩残破不堪的庙宇在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立四新,所有供奉的神像都被扫地出门,建筑物先后全部拆除或改为他用,其遗址有的平整为农田或建起了新的建筑物,有的残迹尚存。虽说旧貌变了新颜,但在老一代人中还记忆犹新。《古镇沧桑六百年》等书中有所叙述。

■ 红色文化

西团集镇历史上虽算不上边塞要要塞,却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境内曾驻扎过往过多批外来部队,成立有自己的地方武装。这里亦曾发生过许多战事。

元朝末年曾有张士诚为首的盐民起义。明清年间,境域内有过七灶、茆花墩歼灭倭寇战事。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境内更是战事频繁,抗击日军侵袭、粉碎日伪的屯垦、反扫荡、打伏击、打阻击、打歼灭等,经历大小战斗数十次,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军参战,支援前线,为配合全国解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和巨大的牺牲。

新中国成立后,西团地区虽已无战事,但西团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西团子弟兵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援越抗美、对越自卫反击、对越防御作战、北京六四平暴等战事,完成了上级赋予的光荣任务。和平时期,西团镇十分注重人民武装建设,年年圆满完成新兵服役征集任务,不断健全民兵组织,军事训练正常规范,广大民兵在地方建设、社会治安、抢险救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