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镇人民政府,各有关区(园)管委会,市各有关部门:《大丰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希即认真贯彻执行。特此通知。
大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3年10月9日
大丰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意见》(苏政发〔2012〕94号)和《盐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盐城市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实施方案的通知》(盐政发〔2013〕65号)精神,充分发挥气象工作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民生福祉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推进全市气象现代化建设,结合我市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需求牵引、服务引领、政府主导、统筹集约”的要求,以更好地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为核心,加快推进气象基础业务、气象服务、气象人才、气象科技和气象科学管理“五个现代化”工作,努力实现建设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和一流台站“四个一流”目标,不断提高全市气象防灾减灾、气象预报预测、应对气候变化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四种能力”,推动我市气象事业全面发展、科学发展、率先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原则。努力提高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重点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着力扩大气象信息覆盖面,大力发展惠民气象,让人民群众得益受惠,不断提升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
2.坚持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原则。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统筹推进气象业务、科技、人才、体制机制及文化建设,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促进我市气象事业的协调发展。
3.坚持打造特色、优化集约原则。坚持全面发展与重点推进相结合,强化气象监测、预报和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信息网络和一流台站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在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大丰地方特色形象,实现统筹集约、优化发展。
三、主要目标
按照提升“四种能力”、建设“四个一流”和推进“五个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加快实施“十二五”气象现代化重点工程,到2016年底,基本建成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先进、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气象事业发展要求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全面完成气象现代化考核指标任务,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具体年度工作目标:2013年为重点突破阶段,按照气象现代化各项任务的重要和难易程度,优先启动核心任务和关键项目,全市气象现代化考核指标任务完成率达70%以上;2014年为整体推进阶段,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指标完成率达到80%以上;2015年为基本实现阶段,率先基本建成现代化指标体系,指标完成率达到90%以上;2016年为全面达标阶段,完成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效益评估和总结,通过上级考核验收,指标完成率达到95%以上。
四、建设内容
(一)建立功能先进的现代气象监测预警体系。完善大气自动监测系统。优化调整气象观测网布局和功能,升级改造区域气象观测网,建设云、能见度、天气现象、辐射、温室气体、风廓线等自动观测网,开发农业、交通、城市、能源、海洋等专业气象观测系统,实现对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的全天候、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连续监测。到2016年,全市新建成城市自动气象观测站4个、区域气象监测站5个、大气电场仪2个、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1个、大宗作物气象监测站1个、交通气象监测自动站4个、实景天气监测站4个、海洋气象观测站4个、港口能见度观测站1个、波高雷达1个、海上GPS/MET观测站1个、雷电灾害预警监测站2个、近地层风观测站1个,升级和改造区域气象监测站19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个。建立气象预报预警平台。开发实时观测资料显示查询系统、精细化天气预报发布系统、城市气象服务及各类生活指数系统和灾害性天气预警制作及发布系统,努力提高1-3小时临近预报、24小时精细化预报预警、1-3天短期气象预报准确率,气象预报精细到镇区,台风、暴雨、雷电、大风、大雾、冰雹等气象灾害及衍生气象灾害预警能力显著提升,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防线”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健全海洋气象预报系统。建成满足沿海开发需求的海洋气象预报系统,发布黄海及周边海区精细化、网格化、数字化海洋气象预报产品,海上大风、能见度、浪高、风暴潮等监测预警能力得到提升,港口运营、滩涂旅游、近海养殖、海上作业、渔业生产、沿海工业发展等海洋经济活动气象保障能力显著加强。建设突发应急指挥平台。开展气象灾害普查、隐患排查以及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建设现场移动应急监测系统、气象灾害预警播发系统、气象灾害灾情收集上报和灾害影响评估系统。在此基础上,加强气象与应急、防汛、民防、环保、公安的资源共享和信息联动,建设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和应急指挥平台,提升防灾减灾的科学决策能力。
(二)建立智能化全覆盖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健全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成立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完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应急预案,建立灾害防御动员机制,统筹监测预报、预警发布、应急处置和风险评估工作,强化政府公共气象服务管理职能。成立人工影响天气组织机构,开展标准化作业体系建设,减轻干旱等气象灾害影响。加强防雷减灾社会管理,依法开展防雷装置设计审核、施工监督验收工作,落实防雷设施年检制度,降低因雷灾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风险。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将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纳入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建设,组建农业气象专家联盟,设立镇(区)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站,建立气象协理员、信息员和联络员队伍,加强规范管理和业务培训,充分发挥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作用。建设媒体气象信息发布网络。加强气象与通信、广电等信息媒体的合作,建立公共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绿色通道”和传播机制。利用社会资源和现代通信手段,建立健全包括广播、电视、网站、微博、显示屏以及手机短信、WAP、客户端等在内的气象预警信息全网发布机制。强化基层气象预警信息传递,建设气象信息站到镇(区)、信息员到村、显示屏到重点单位、高音喇叭进村入户工程,确保任何人随时随地都能接收到气象信息。完善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积极创建气象为农服务示范县(市),充分发挥气象为农服务科技支撑作用,完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系统,不断开发利用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指标、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动态监测预警和影响评估业务系统。加强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气象服务,建成农业园区气象服务基地8个。实施沿海开发气象保障工程。开发和完善海洋天气预报预警产品,建立气象与港口管理、海洋渔业、海事等部门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服务机制,发布海雾、大风、赤潮等海洋气象要素和灾害的监测预警产品信息,为港口营运、海上搜救、海上捕捞、近海作业等提供气象保障服务,并为海洋气象导航、海损分析评估、海洋石油平台、海洋资源利用等提供延伸服务。开展交通气象监测专项服务。建成基本覆盖全市高速公路、国道、省道、重要航道沿线的交通气象监测网,加强对交通气象灾害和高影响天气的监测分析和预报预警,建立气象与交通、公安、高速公路运营单位信息共享、应急联动服务机制,围绕大雾、大风、路面结冰等灾害性天气开展服务,降低天气因素对交通安全的影响,为平安交通提供高质量的气象服务。建立城区气象生态监测网络。强化紫外线、酸雨、城市热岛效应、大气成分与空气质量、城市内涝、雾霾等城区高影响天气精细化预报工作,制作发布与公众出行、城市建设、医疗健康等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气象指数,不断提高居民幸福感和生活舒适度。建立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平台。强化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资源的观测,加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为沿海产业发展规划、项目建设开展气候影响评价和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
(三)建立新型达标的气象台站基础设施体系。加强气象预警中心建设。以加强海洋气象服务和保护我市唯一一个连续观测超过50年的气象观测站为主要内容,在现有观测站的基础上,采取保护性扩地进行整体规划改造,2015年气象预警中心建成投入运行。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在实施台站基础设施改造达标的基础上,全面完成国家气象观测站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编制,将气象探测环境纳入城乡总体规划保护,确保气象资料的准确性、连续性和代表性,到2016年,全市气象观测环境综合评分达到90分以上。
(四)建设适应现代气象事业发展需求的支撑保障体系。强化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参加省市级创新团队、学术交流、岗位练兵等途径,全面提升基层一线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定期举办气象人才培训班,确保气象信息员培训率达到100%。强化气象科学管理。严格执行气象规范性文件,加大气象法制宣传力度,加强气象行政执法监管,规范气象行政执法活动。积极推行网上行政审批服务,做到气象行政审批工作透明、高效、便民,提升气象服务满意度。建立政府考核长效机制,将气象工作纳入年度政府工作任务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建立健全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把增强气象能力建设和队伍建设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为确保气象事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提供财力支撑。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机制,成立大丰市气象现代化建设领导小组,建立部门联动制度,定期会办研究解决气象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按照《大丰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责任分解表》要求,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细化责任分工,落实具体措施,共同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
(二)加大投入力度。加强与上级气象部门的沟通协调,优化发展环境,多方筹措资金,建立健全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做好“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重点项目的立项、资金落实工作,组织申报各类科学研究、业务基础建设项目。加强统筹集约,强化监督管理,提高项目建设效益,以重点项目的实施不断推动气象现代化建设进程。
(三)强化宣传引导。加强对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宣传,增强公众趋利避害意识,引导社会各界主动关注气象科技、应用气象信息、支持气象现代化建设,保障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和各项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果的广泛应用,有效发挥气象在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保障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福祉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四)明确工作职责。在日常工作中全面落实方案内容,明确目标任务和时间进度,明确责任单位和具体人员。建立跟踪监督、动态考核和评估等制度,切实加强对方案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按照时间、项目和节点要求,定期组织评估实施效果,准确把握实施进程,确保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实效。
附件:1.大丰市气象现代化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2.大丰市气象现代化建设指标体系表
3.大丰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责任分解表
4.大丰市“十二五”气象现代化重点工程项目进度及市财政投资计划表
5.大丰市2013年度气象工作测评表(镇区)
附件1:
大丰市气象现代化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殷勇市委副书记副组长:赵玉霞市政府副市长
成员:陈 明 市委办副主任
徐金宏 市政府办副主任
蒋 伟 市气象局局长
潘 伟 市委农工办主任
朱国新 市发改委主任
陈苏萍 市科技局局长
成秋生 市教育局局长
杨建平 市民政局局长
卞松岭 市财政局局长
商明星 市国土局局长
丁仁俊 市农委主任
汤云庆 市文广局局长
夏恒林 市环保局局长
刘桂先 市安监局局长
陈良忠 市城管局局长
褚国栋 市港口管理局局长
张苏军 市电信公司总经理
刘波市 移动公司总经理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市气象局,由蒋伟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