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20982558005345W/2006-01583 组配分类 政策解读
发布机构 大丰市农委 发文日期 2006-06-10
文号 大农[2006]37号 主题分类
体裁分类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调整小麦种子田种植茬口 控制全蚀病发生的意见

 

各镇农技站及有关种业公司:

小麦全蚀病是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江苏省列入补充检疫对象。小麦全蚀病病菌的寄主范围较广,包括多种栽培的禾本科作物和野生杂草,是一种典型的根病,病菌侵染的部位只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5cm以下。该病传播主要依靠含有病根残茬的土壤以及混杂有病根、病茎、病叶鞘等残体的粪肥、种子三种途径。该病菌也是一种好气性真菌,对土壤中CO2含量多少十分敏感,碱性土壤和沙质壤土,有利CO2的逸散和降低根际周围CO2浓度,种植在这类土壤中的小麦全蚀病一般较重,残留的病株根茬随机械操作而迅速扩展蔓延,麦田从零星发生到成片死亡,一般仅需三年左右时间。但长期积水的稻田,因窒息作用可加速病菌死亡,种植小麦不发生全蚀病。

我市小麦全蚀病曾在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东部沿海旱连作地发生重,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因东北片大面积种植啤酒大麦,东南片种植薄荷和油菜等作物,发病处于低谷期。近年来因国家对小麦种植农户实行良补和农资增补,又改种了小麦,使全蚀病发生有所抬头,在旱连作地种植小麦均有轻度发生。今年大丰市种业有限公司、稻麦原种场、大丰市星禾种业有限公司在旱连作地种植的郑麦9023、扬麦15号小麦种子田,经市植保植检站产地检疫,因发生星星点点病穴及病塘,最大病塘已达1亩多地,提前15天左右早枯死,1158亩病田取消留种,作商品粮处理。从发病田拔回的病株及成熟期取回的健株穗脱粒晒干测定,病株与健株比较:郑麦9023小麦病株千粒重28.1克,健株千粒重55.7克,下降49.6%;扬麦15号小麦病株千粒重26克,健株千粒重47.5克,下降45.3%,接近50%的产量损失。为控制小麦全蚀病再次传播扩散蔓延,特对小麦种植茬口提出如下调整意见。

一、小麦种子田要全部安排在水稻茬田种植。市植保植检站多年实施产地检疫结果表明,凡是小麦种子田安排在水稻茬田种植的均未发现全蚀病。自2006年秋播开始,我市境内各种子生产单位为有关种子公司代繁殖小麦种子,必须安排在水稻茬田种植,不管是东部沿海地区,还是西部稻麦连作地区,仍有安排在旱连作地种植小麦种子田的,市植保植检站不实施产地检疫,不提供产地检疫证明号,一切后果自负。

二、大面积生产商品粮的小麦田要实行轮茬种植。为减轻小麦全蚀病发生的危害损失,各镇在落实2006年秋播规划布局时,对旱连作地已连续种植小麦2年以上的田块,要动员农户改种大麦或油菜等作物,经轮茬2年以上可再种植小麦。各驻丰农场因外包田多,有的已回旱多年,这类田以种植大麦为主,更不得列为小麦种子繁殖田。

三、小麦全蚀病的抬头要引起各级农业部门及繁种单位的高度重视。小麦全蚀病是我省的补充检疫对象,各镇农技站、驻丰农场农业科及种子生产单位的领导对小麦全蚀病发生及危害损失的严重性在思想上要有清醒的认识,尤其是在国家对小麦实行良种补贴和农资增补的政策推动下,农民种植小麦的积极性很高,如不对该病引起高度重视,做到认真调整好小麦种植茬口,控制扩散蔓延,让其发展下去,几年后将会形成整条田、连片田小麦发生全蚀病,致使大面积白穗早枯,不但产量损失极大,而且影响品质,既减少了农民的收入,又对种子公司的效益带来影响,还会影响到合格小麦种子的销售声誉。因此,各地要做到早规划、早落实种植茬口布局,切实控制小麦全蚀病的蔓延危害。

以上意见,希贯彻落实。

 

                                        二○○六年六月十日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