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0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和2004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2004年1月5日在大丰市第十二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财政局局长 陶培华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在向大会报告全市200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4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3年,我市财税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从维护全市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出发,认真组织实施市十二届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年度财政预算,大力组织收入,严格预算约束,切实加强财政管理和监督,较好地完成了年度财政收入任务,实现了当年财政收支平衡目标。
市十二届人大第一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全市2003年财政收入预算为63040万元。预算执行过程中,经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6次会议批准,对财政收入结构进行了调整,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调整为29491万元,增加1207万元;基金收入调整为11270万元,减少330万元;上划中央收入调整为22279万元,减少877万元。市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全市2003年财政支出预算为51113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支出39513万元,基金支出11600万元。由于省下达专款指标5388万元,上年结转支出6855万元,市本级调增支出预算,以及部分镇收入超短收相应增加或减少安排支出,全市2003年财政支出预算65553万元。2003年全市实际完成财政收入63058万元,占预算的100.03%,比上年增收12038万元,增长23.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9688万元,比上年增加4084万元,增长15.95%;基金收入完成11281.万元,比上年增加5355万元,增长90.36%;上划中央收入完成22089万元,比上年增加2599万元,增长13.34%。全市实现财政支出58052万元,比上年增长24.8%,其中一般预算支出46220万元,比上年增长16.78%。全市通过压缩和分流消化支出3237万元,调入预算外资金7108万元,实现当年财政收支平衡。
年初人代会审议批准的市本级财政收入预算为36250万元,财政支出预算为33070万元。经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6次会议审议批准,以及省市财政决算要求将镇级教育支出列报市本级支出,市本级收入预算调整为35650万元,支出预算调整为46061万元(即:人大常委会批准的调整预算35602万元加上镇级教育支出10459万元)。2003年市本级实际完成财政收入34823万元,占预算的96.06%,比上年增收12326万元,增长54.7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3794万元,比上年增加2224万元,增长19.22%。市本级实现财政支出48850万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16.22%,其中一般预算支出37018万元,增长5.47%。主要项目支出情况:基本建设支出830万元,增长241.56%(增幅高原因为省追加补助);科技三项费用和科学事业费636万元,增长11.77%;支农支出和农口部门事业费3411万元,增长43.2%;工交事业费587万元,同口径与上年持平;文教卫生事业费16678万元,增长4.77%;其他部门事业费1222万元,同口径增长13.1%;抚恤和社救事业费568万元,增长12.7%;社会保障补助支出511万元,增长142.18%;行政管理费3745万元,增长7.09%;公检法司支出3644万元,增长13.45%;城市维护费710万元,增长10.59%;专项支出1434万元,增长16.11%。基金支出11832万元。市本级通过压缩和分流消化支出2980万元,调入预算外资金6446万元,实现当年财政收支平衡。
2003年,全市预算执行的主要特点是:1、市、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财税工作。始终把组织全年财政收入目标作为财税工作的重点来抓,财政收入在受“非典'和洪涝灾害的影响以及其他政策性减收因素较多的情况下,上半年实现了“双过半',全年超额完成了年初收入预算任务,并在苏北首家实现了镇镇财政收入超千万的目标。2、围绕“三确保”目标,财政对事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在财力十分紧张、收支缺口较大的情况下,通过严格支出的管理和控制,统筹调度预算内外资金,优先保证了人员工资的发放和机关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保障了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下岗职工失业金的发放,保障了“非典”防治和抗洪经费的及时到位。同时按照中央和省、市要求,从九月份起将乡镇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上划由市财政统一负担,解决了乡镇教师的后顾之忧。3、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得到加强。2003年,市财政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积极筹措资金3000万元支持开发区西扩工程建设,挤出2500万元用于安排科技、支农、技改贴息等生产性支出,同时积极向上争取贴息和项目资金以及各类补助4200万元,支持了工业、农业和社会事业的发展。4、财政各项改革得到有效实施。按照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总体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行了财政“五统”改革。重点实施了会计集中核算,将全市169个单位纳入财政核算中心集中核算的范围,提高了财政收支的运行质量;扩大了国库集中支付范围,全面实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票款分离;加大国有资产管理的改革力度,提高了资产的运营效益;调整完善了市对镇财政体制,理顺了财政分配关系;建立了村级“三项资金'市级统管的模式,保证了村级资金的规范运作和足额到位。
2003年,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总的来说是好的,但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当前财政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矛盾。主要表现在:财政收入增长乏力;支出压力大,平衡的基础比较脆弱;市、镇债务负担较重,财政运转较为困难;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增大,收支矛盾日益突出;税收征管需进一步规范,税款流失问题仍然存在。对此,我们将予以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2004年财政预算草案
(一)编制2004年财政预算的指导思想
根据《预算法》和国务院、省、市政府编制2004年地方财政预算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编制2004年财政预算总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两个率先”和实现“三先”目标要求,支持经济发展,培植壮大财源;加强税收征管,努力增加财政收入;继续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需要;进一步推进和完善财政各项改革,加快公共财政建设;全面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二)2004年全市财政收支计划的编制要点
2004年全市财政收入安排及政策要点:一是财政收入增幅要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幅,收入安排积极可靠,做到既不虚收,又按政策规定应收尽收,全市收入增长目标为14.2%。二是严格控制税收优惠政策,不得越权减免税收。三是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严格执行农业税政策,确保农民减负落到实处。四是继续实行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分享比例维持上年。
2004年全市财政支出安排及政策要点:一是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预算中足额安排中央统一规定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并保证按时足额发放,同时对2004年调资经费,市镇财政在预算安排中都予以保留。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持社会稳定。加大安排社会保障支出,确保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按时足额发放,加大对再就业工作的支持力度。三是尽可能保证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农业等支出有一定增长。四是巩固和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保障基层政权正常运转,积极落实农村五项实事支出安排。五是规范财政收支管理,强化预算约束,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三)2004年全市财政收支预算安排
1、收入预算
全市财政收入预算为72000万元,比上年实绩增长14.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2924万元,增长10.9%;基金收入11950万元,增长5.9%;上划中央收入27126万元,增长22.8%。
市本级财政收入预算为37400万元,比上年实绩增长7.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5678万元,增长13.7%;基金收入11950万元,增长5.9%;上划中央收入9772万元,增长0.11%。
2、支出预算
全市财政支出预算为58709万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加7596万元,增长14.9%。其中:一般预算支出46759万元,增长18.3%,基金支出11950万元,增长3.02%。
市本级财政支出预算为51723万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同口径增长17.56%。各类支出项目是:基本建设支出100万元,与上年持平;科技三项费用和科学事业费388万元,增长5.72%;支农支出和农口部门事业费1650万元,增长28.5%;城市维护费支出720万元,增长4.65%;工交事业费646万元,增长17.24%;文教卫生事业费17942万元,同口径增长13.26%;其他部门事业费641万元,同口径增长14.06%;抚恤和社救事业费890万元,增长74.86%(高幅增长原因是低保扩面及标准提高);社会保障补助支出697万元,增长384%(高幅增长原因为增加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支出);行政管理费3684万元,同口径增长9.2%;公检法司支出2448万元,增长7.9%;专项支出1188万元,下降20.64%(下降原因为政策性调整);总预备费950万元,与上年持平;基金支出11950万元,增长3.02%。
按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当年全市体制内分成财力48845万元(含基金财力),其中:市本级42645万元;全市当年收支相抵后,财力缺口9864万元,其中:市本级9078万元,需要通过分流抵顶,调入预算外资金来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三、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努力开创财政工作新局面
2004年我市的财政工作,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一方面国家将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稳定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这将进一步推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随着我市项目推进的深入开展,全市经济将逐渐呈现跨越发展的良好势头,财政收支规模也将进一步扩大。但另一方面我市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层次低的问题仍然存在,主体税种难以有较大的增长,而确保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国标工资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保证中央调资政策的落实到位,巩固农村税费改革、社会保障以及教育、科技、农业、计生等项目都需要增加支出,加上国家出口退税体制改革将增加地方负担,以及有关税收减收政策的出台将会减少地方收入,财政收支矛盾依然十分尖锐。因此,我们将认清形势,振奋精神,深化财政改革,创新管理机制,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全面做好财政各项工作。
(一)围绕一个中心
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按照“两个率先'和实现“三先'目标的要求,加大财政对经济建设支持力度,积极培植壮大财源,稳步增加财政收入。一是把财源建设作为财政工作的立足点,按照项目推进总体要求,完善项目库的建设,帮助企业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补助资金,努力增加财源建设资金的投入,扶持壮大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效益明显的项目,致力多培植一批税收在五百万元和千万元以上的税源大户;二是围绕招商引资,积极支持两区一园的建设,加快建成我市经济发展和财源增长的新平台,同时,充分发挥财政职能,积极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建设进程;三是积极支持乡镇培植和壮大财源,努力提高镇级财政收入的规模。
(二)突出两个重点
一是重点围绕财政收入目标,依法强化征管,大力组织收入。围绕目标任务,加强财税部门协调配合,加大对各镇组织收入的指导,落实各镇和征收部门责任,强化财政收入组织和均衡入库;加大税法的宣传力度,坚持依法治税,严厉打击各种偷税、漏税和抗税行为;加大对预算外收入和各类政府基金的征收管理,健全以地方税收为主、非税收入为辅的财政收入体系。
二是重点围绕“三个确保”目标,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强化节支工作。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切实加大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力度,保证公教人员国标工资的按时发放,保证社会保障资金足额兑现,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转经费和政策性支出。在将乡镇教育经费上划由市直负担的基础上,对镇公务员工资和民政经费实行市级统筹发放。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支出的投入,加大农村五项实事资金的到位,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和群众利益;进一步规范财政供给范围,按照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完善教育经费供给方式,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进一步强化过紧日子思想,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良好作风。
(三)深化三项改革
一是推行预算编制改革。本着预算内外资金统管,坚持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原则,按零基预算统编部门预算。今年全市将在完善综合预算的基础上,在八个部门试编部门预算,并稳步推开。二是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认真贯彻农业税收政策,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三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加大资产统管的力度,努力提高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益,通过新成立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合理运营和规范操作,不断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实现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四)强化四项管理
一是加强镇财政的建设工作。按照市对镇财政体制调整的总体要求,理顺财政分配关系,完善考核奖惩机制,促进各镇大力增收节支,加强财源建设,努力降低镇财政运行风险。二是加强财政管理和监督工作。全面落实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进一步加大“收支脱钩、收缴分离”力度,全面实施票款分离、收入直达国库。加强对财政管理的热点和难点等领域的监督,转换监督机制,由检查型监督向管理型监督发展,力求取得长效。三是加强财税政策研究和应对工作。重点加强中央和省即将出台的新一轮税制改革和财政体制的研究,努力优化与财政收支关联度高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指标,使我市在新一轮财政体制中争取主动。 四是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从严抓好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整体素质。 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要求,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贯穿财政工作的始终,改进作风,优化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内部约束机制;加强财政干部队伍的后续教育工作,更新知识,创新思维,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开拓创新、业务精良、勤政廉政、纪律严明的财政干部队伍。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的财政工作任务重、责任大。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本次人代会的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完成各项财政工作任务,为我市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