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即将来临,区水利局严阵以待,未雨绸缪,全面做好防汛准备工作,以实际行动为群众筑起生命财产的“安全堤坝”。
[完善排涝设施
夯实防汛“硬支撑”]
在刘庄镇胜利村兴盐界河北岸、三圩灌区的边界处,金色的麦田连绵成片、层层叠叠,一座崭新的排涝站掩映其中。这座兴盐界河南一支渠排涝站即将迎来首次汛期“大考”。工作人员在对站内设备进行最后调试,拧紧灌区度汛“安全阀”。据了解,去年,该局积极推进三圩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对灌区周边年久失修的闸站实施拆建、改造,渠系配套建筑物共24座。
城市防汛工作同样扎实推进。走进城防北站,工作人员对泵站运行状况、备汛物资等开展全面检查。站内,8台机泵均已调试完毕。经过扩容改建后,该站排涝流量从原来的每秒16立方米提升到每秒24立方米。连同城防北站在内,城区防洪排涝工程共设置了32个排涝站,排涝流量最高可达每秒212.84立方米,在暴雨和台风期间能够迅速降低城区内河水位,保障城市安全度汛。
防汛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该局坚持“早部署、严排查、抓落实”,通过“预”字当先、“防”字为要、“实”字托底,全力筑牢防汛安全屏障。加强防汛抗旱物资设备储备管理,共备足编织袋85.4万只、木材126.8立方米、土工布5.15万平方米、块石1.18万吨、抢排设备520台(套),增储扭工块混凝土770块385吨。该局副局长马刚表示:“下一步,我们将迅速进入实战状态,严格值班值守,落实落细各项防御措施,确保安全度汛。”
[疏浚河道水系
强健防汛“脉络网”]
河道疏浚对于防汛具有重要意义。该局抓住汛前关键时期,扎实开展河道清淤行动,为防汛“舒筋活血”。在大中街道,双喜、利民两村隔河相对,新跃河从村庄间缓缓流淌,清澈的河水和整洁的坡岸,为乡村带来一股清新之风。今年3月,全长7.97公里的新跃河启动生态化治理,完成清淤土方量约3万立方米,河道行洪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为破解当地沙质土壤易塌方导致河道淤堵的难题,我们加强固坡治理,在河岸两边增设2公里的木桩护岸,选取根系发达、固岸能力强的柳树、柿子树等树种进行栽植,增强岸坡稳固成效。”大中街道水利站工作人员焦思宇告诉记者。
作为防汛“毛细血管”治理的关键一环,该局以河道清淤为抓手,系统推进流域水系畅通工程。今年以来,实施完成生态河道疏浚、何川河闸和垦荒中心河闸、川东港闸下冲塘、通榆河东岸迎水坡维修等项目,加快推进东川海堤复河排水应急、新竹川海堤南段除险加固、港北海域防灾减灾岸滩加固等工程,不断提高防御标准,夯实水旱灾害防御工程基础。
[构建智慧系统
筑牢防汛“数字盾”]
水利有“数”,防汛有“智”。该局依托现代化数字网络技术,建设水利智慧平台,打造防汛决策支持系统。在该局防汛指挥中心,大屏幕不停闪烁着全区各个点位水位、雨量等监测信息,工作人员三五人一组,对传回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研判。目前,该局设置了56个测报站点,通过雷达和浮子式水位计实时测量站点水位,数据随即回传至平台。一旦水位超过警戒值,系统就会第一时间发布警告,以便工作人员科学决策和调度,让防汛管理更高效。
智慧管理不仅有“大屏端”的全局监控,还有“移动端”的实时追踪,全方位筑牢防汛数字屏障。“你看,现在城区供电北沟的水位是0.99米,警戒是1.6米”,区水旱灾害防御调度指挥中心负责人卞盐山打开手机,向记者展示“大丰防汛”APP,屏幕上水位、警戒等数据整齐排布、实时更新,“有了这个‘贴心助手’,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掌握水情,工作效率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