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走进万盈镇的广袤田畴,连片的标准化农田绿浪翻涌,生态养殖塘口波光潋滟,农业项目建设现场机器轰鸣,处处跃动着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近年来,该镇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努力壮大村集体经济,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一幅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时代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走进顾灶村手工点,工人们正紧盯着飞速移动的针脚,双手灵动地推送着布片,两排缝纫机飞速运转着,嗡嗡的机器声交织成手工经济发展“交响乐”。手工点负责人顾龙珠告诉记者:“我们在这干活的总共有十七八个人,有的人会拿回家去做,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还不耽误照顾老人孩子。”依托“六种经济”模式,该镇充分发挥本地资源禀赋和特色产业优势,创新发展模式,拓宽增收渠道,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以这样的“指尖工厂”为代表的“六种经济”模式已带动8830户农户,覆盖常住农户超75%。这种“小产业大民生”的生动实践,正是该镇乡村振兴路径上的鲜活注脚。
而在天池村,村级集体经济的壮大更显澎湃动能。该镇持续推动兴业富民强村,壮大家庭农场、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与金豆农业、上农公司、沿海集团等农业龙头企业深度合作,推动万盈、天池等村的粮食烘干仓储项目建设,不断促进村集体经济稳步增收。金豆农业粮食烘干中心建设现场,厂房的建设已经接近尾声,工人们正进行烘干设备的调试。“我们的项目今年3月份正式开工建设,预计这月底可以建成使用,可以解决周边种粮大户粮食烘干难和周边闲置劳动力务工问题。”公司总经理陈军介绍,该项目由周边6个村共同出资建设,占地面积15亩,主要用于稻麦、双青豆等农作物烘干、分拣及临时周转,项目建成后,各村不仅可以收取固定的保底收益,还将根据粮食烘干分拣的总量结算二次分红,获得的收益将反哺到各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事业发展,让群众看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来的好处。2024年,该镇全年实现村集体经营收入总和突破1500万元,同比增长20%以上,村村均超60万元,其中益民、兆丰等7个村超100万元。
而在六里村的养殖池塘尾水项目现场,“三池两坝”正有效运转,池塘内的尾水经过处理达标后,缓缓流入周边河道,工人们正忙着为项目设施做维护保养。“三池两坝”即沉淀池、曝气池、生态净化池以及夹在这三个池塘中间的两个过滤坝。“水产养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被残饵和粪便污染的水体,这就是尾水。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处理尾水,会使养殖水域环境恶化,甚至还会导致鱼类、虾蟹类大面积死亡。”该村党总支书记骆冰冰介绍,三池两坝治理模式利用生物净化为主,物理化学净化为辅的方法,并在传统技术基础上进行改良、创新,使养殖尾水通过综合治理得到有效净化,最终实现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近年来,该镇推动生态环境的全域提升,扎实完成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和畜禽粪污处理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工业源、扬尘源、生活源等综合治理,同步实施集镇雨污分流、污水管网“十必接”、农村生活污水管网建设,镇域大气质量保持平稳,重点国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2024年新增污水管网20公里、户厕改造1253户,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集体经济壮大为乡村发展注入底气,也激活了民生改善“源头活水”。该镇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更多的资金、更好的资源转化为惠民实绩,在民生答卷上书写生动注脚:三总沟路提档扩宽、康宁小街整治等7项民生实事工程全面竣工;新建省级院前急救120万盈分站,实现全区东南片零的突破;“长者食堂”村村全覆盖,日均惠及200余名老人,建成未成年人暖心工作室19个,服务率和满意率均居全区前列;组织开展“戏曲进校园”“非遗进村居”等文化活动100余场、“护苗行动”“戎耀万盈”等志愿服务50余场,惠及群众9.42万人次……这一串串数字是该镇乡村振兴的民生成果,也是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可持续的幸福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