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教育局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我区教育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巩固常态、开拓创新、提升品质,通过红色基因涵养精神品格、家校社协同培育健全人格、精准帮扶护航特殊群体,构建起“思想铸魂、协同育人、关爱护航”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成长服务体系,让青春成长之路既有精神灯塔引航,又有温情力量托举,为新时代青少年全面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坚持立德树人
培本固元补好“精神钙”]
日前,新丰中学高一年级全体师生徒步前往区烈士陵园,开展“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清明祭扫活动。该校坚持将烈士陵园作为德育第二课堂,让青少年在缅怀与追思中,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学校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该局广泛组织中小学生,清明赴各地烈士纪念碑园祭英烈,走访陈朝荣、吴长安革命先烈故里,寻访粟裕指挥部《江海导报》、新四军被服厂等革命旧址,这些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的系列活动,激发了中小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同时,该局立足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紧紧抓住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贴近青少年实际的方式方法创新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区关工委联合主办全区中小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故事演讲大赛;精心策划以《红色洗礼·一封家书》为题的秋学期开学“大思政第一课”,央视新闻联播作了报道;开展“我以祖国为荣”主题征文、绘画竞赛活动,收到征文、绘画作品1637件,其中区内评出的452份获奖作品择优上报省市参评……
[坚持协同育人
携手家校社画好“同心圆”]
在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组织的研学活动现场,一场以“交往从尊重开始”的讲座唤起了所有在场孩子的情感共鸣。每月一次的主题心理沙龙,围绕“情绪管理”“亲子沟通”“抗挫折能力”等青少年高频困惑展开;针对校园生活设计的团体辅导课,通过“信任背摔”“情绪盲盒”等沉浸式体验,帮助学生提升社交技能与心理韧性;特别开设的“家长课堂”,则以案例分析、互动答疑等形式,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丰富的活动构建起这里“全周期、多维度”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为强化家校社协同,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该局积极参与构建“教联体”建设,成立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和家长学校总校,各学校成立家庭教育工作指导站。目前,建有家长学校70所,组建了8人的区家长学校讲师团。家长学校与青少年活动中心、留守儿童之家、乡村少年官等阵地建设相融合,全年开展家长教育培训达2万多人次。充分利用学校延时服务时间、寒暑假托管班,尽力满足学生求知需求,在辅导假日作业的同时,办好各类兴趣培训班,指导文明上网教育,留守、流动、困境儿童和无人照管的双职工子女在节假日也有了好去处。
[坚持关爱帮扶
倾情用力织好“护航网”]
万盈镇沈灶小学的小明同学家境困难,全家靠50多岁的父亲打零工支撑,母亲常年被疾病困扰,哥哥因肢体残疾需专人照料,家庭重担让小明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学校老师朱玉明得知情况后,主动承担起“阳光爸爸”的角色,定期家访送去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具,并积极帮助她提升学习信心,鼓励她发挥嗓音清亮、表达流畅的优势,参加校园文化艺术节朗诵比赛和学校主持活动。如今的小明,不仅成绩稳步提升,更在各类校园活动中崭露头角,性格变得开朗自信。
“阳光爸爸、彩云妈妈”们的努力是该局倾情用力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生动案例。该局充分发挥关心下一代阵地作用,组织各学校关工委对心理高危学生、单亲家庭子女、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特别是对“特异体质、特殊心理、特殊家庭、特殊行为”的“四特”群体开展全面调査、摸底,为“四特”学生建立“一生一档”,还建立健全困难学生台账。将特殊学生的关爱和教育纳入学校关工委工作的重点,以356名“阳光爸爸”、407名“彩云妈妈”为主力,协同相关处室、班主任、学科老师,落实在职教师与“四特”逐一结对帮扶,密切关注“四特”学生思想动态,与帮扶对象多谈心勤鼓励,与家长多联系勤沟通,开展针对性、实时性关爱,做到管理上有倾斜、过程上有侧重、结果上见成效。同时,动员组织“五老”和社会仁人志士一起参与到关爱帮扶困境、弱势青少年群体的工作当中,切实为他们助困助学办实事、解难事。利用红十字日、助残日等时机,资助现金物品价值4万余元,为28名高考困难生提供资助14万元,为2553名学生落实助困助学金10.2万元,做到爱有所依、情有所暖、学有所成、护航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