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4月中旬,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迎来了麋鹿产仔的高峰期。这一时期,保护区内麋鹿种群数量显著增加,为麋鹿的繁衍和生态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走进该保护区,一群麋鹿正悠然漫步,不远处,几头新生小鹿虽步履蹒跚,却依旧紧紧跟随着母鹿,形影不离。
该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刘彬说:“我们在3月份的时候,初次记录到首只小麋鹿的出生,如今进入4月中旬以后,麋鹿产仔高峰期已经出现,一般情况下,4月到5月这个阶段是小鹿产仔出现的最高峰。”
在麋鹿产仔高峰期,保护区的巡护人员增加了巡查频次,对麋鹿的活动区域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监测。他们特别关注隐蔽角落和密林深处,确保新生仔鹿和生产母鹿的安全不受干扰。保护区还根据鹿群的需求,及时调整补饲的种类和比例,为母鹿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确保仔鹿能够健康成长。
“之前我们最主要的监测,是依托于每个月的5日、15日和25日的3次网格化监测。但是在这个特殊阶段,尤其是在麋鹿产仔的高峰期,在原有的监测时间段之间,我们又增加了监测频次,范围从大丰港北边一直到南通区域,都会定期对产仔情况进行监测。”刘彬说。
2024年,该保护区麋鹿种群数量已达8216头,其中野外麋鹿数量增长至3553头。从“濒临灭绝”到“种群复壮”,从“单一保护”到“生态共建”,该保护区的实践举措,不仅书写了世界濒危物种保护的奇迹,更折射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
“保护麋鹿,本身就是要让麋鹿能够在野外自由地活动,能够实现自我繁衍,人类应当尽量较少地干扰麋鹿在栖息地的生活。麋鹿以我们保护区第三方区域为核心,向两侧不断扩散,寻找这些适合生存的栖息地,不断地从一个地方迁徙到另一个地方,逐渐适应沿海的生存环境。”刘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