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香梨缘”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建设项目涉及我区大中街道、丰华街道、新丰镇、南阳镇4个板块共18个行政村、98个自然村,总面积约158.55平方公里。整个片区建设坚持多元投入、节约集约,计划总投资1.41亿元,其中乡村建设方面6741万元、产业发展方面5247万元、富民增收方面1173万元、乡村治理方面701万元、村庄规划设计方面200万元。截至目前,片区内199个子项目已全部开标,161个项目竣工,31个项目开工在建。
[抓项目 打造高质高效的产业高地]
强基地扩规模。依托特色产业带发展布局,片区现有大蒜种植基地10万亩次、产值约10亿元,梨、柿子等果品种植基地1万亩、产值约1亿元,共有合作社、家庭农场66家。在巩固种植规模的基础上,坚持科技创新引领,突出丰收大地组培基地建设,建立大蒜良种繁育推广基地200亩,攻坚大蒜播种“正芽率超90%”的关键技术,推动大蒜由“农家蒜”向“科技蒜”转变。持续发挥省现代农业(梨)产业技术体系效应,加强梨园智能化、标准化建设,三年内早熟梨中优良品种占比超50%。通过稳定面积、更新品种、增加茬口、提升品质等方式,实现三年产值增长20%以上。
强龙头延链条。目前片区内已创成温氏畜牧、久禾生物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南翔食品、焦点富硒、兴谷米业、通威饲料等市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温氏畜牧被列为省级肉制品加工产业链骨干企业。坚持走大蒜、辣根“农业”向“工业”、梨“产业”向“文化”发展之路,培强招引科技含量高、加工规模大的龙头加工企业,发展大蒜素、大蒜油、芥末、梨文创等精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条,2025年新开工千万元以上农业产业链项目22个,其中亿元项目5个。
强品牌促融合。放大“蒜香梨缘”特色,充分彰显“裕华大蒜”“恒北早酥梨”“南阳辣根”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品牌优势,持续争创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国家农业精品品牌。将片区内农业、文化等元素与旅游深度融合,构建富有大丰特色的农文旅体系,目前已打造民宿、田园观光、农业采摘体验等休闲项目,形成恒北文创、瓷刻非遗等文化品牌。
[塑特色 打造可感可及的美丽生态]
基础设施大提升。坚持系统思维,推进片区内路、房、水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开展干路(村间道路)和支路(组间道路)整治,规划发展村庄等级公路通达100%,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全覆盖;有序推进农村住房条件改善,实现C、D级危房动态清零、无害化卫生户厕覆盖率95%以上;推进老旧管网更新换代,农村供水保障率达100%。
环境整治齐发力。聚焦“一部”“四沿”“五旁”等重点区域,定期开展以清理农村积存垃圾、河塘沟渠、无保护价值的残垣断壁、乱搭乱建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片区内16个行政村已开展河道整治和生态护坡、清理河塘沟渠480余条(处),15个行政村新增生活垃圾处理设施,5个行政村补充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推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模式,努力实现环境整治与庭院经济、沟塘经济、河坡经济、旅游经济同步发展,以“绣花”功夫推进村庄微改造、精提升。
特色风貌出新颜。积极争创省级宜居宜业和美镇(村)、省级特色田园乡村,截至目前,片区内已创成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5个,力争2025年实现片区内18个行政村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覆盖。以片区化打造、组团式推进、带状型发展为导向,全力增添“矩形条田、沟河成网、林果点缀”的底色。挖掘“红色”“启海”“废灶兴垦”文化精神,形成“贝母人家,果蔬飘香”“蒜香四溢,乡韵悠悠”“‘柿’外桃源,‘三新’示范”“梨缘天下,宜居恒美”四组团和美乡村振兴新图景。
[富农民 打造共富共享的和美生活]
促富民强村提速。推动“六种经济”富民,支持农户发展特色种养、手工作坊、林下经济等家庭经营项目,2025年片区内富民增收模式农户参与度稳定在60%以上、人均年增收3200元。实行“一村一策”强村,片区内18个行政村围绕自身资源禀赋,通过村集体牵头产业项目、与种植大户合作、盘活闲置资产等方式明确增收路径,2025年片区村平经营性收入超120万元。
促公共服务提档升级。建立健全乡村文化礼堂、文体场馆、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共用共享机制,聚焦“一老一小”民生关切,片区内新增老年活动室2处、长者幸福食堂1处,改造提升示范性乡村级互助养老睦邻点4处,新建改造示范性长者幸福食堂19个、农村助餐小院28个,进一步优化助餐服务布局、延展助餐服务模式、提升助餐服务质量,打造老年助餐2.0版本。因地制宜整合残疾人之家、儿童关爱之家、长者幸福食堂,实现功能互补,为特殊群体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服务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