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善治厚土 书写基层治理新答卷

发布日期:2025-03-31 来源:大丰日报 浏览次数: [字体: ]

“在网格二检查路灯,发现3盏不亮,上报工作群”“村民青苗补偿处理,确定在年度租金发放时补偿”……在西团镇龙窑村便民服务大厅,一张张红黄蓝色标签的“需求导视图”格外醒目。“红色是紧急事项,黄色需尽快处理,蓝色是常规事项。”该村党总支书记邱信凤指着墙上的网格图介绍。这张动态更新的导视图,不仅记录着村民的急难愁盼,更折射出我区在基层治理现代化中的探索与实践。

基层治理千头万绪,如何让“小网格”托起“大民生”?龙窑村划分8个网格,以“三零”(零事故、零案件、零纠纷)社区建设为切口,将网格化服务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网格员每日走访时随身携带“民情记录本”,村民也可直接到一站式受理窗口反映问题。

“我几天没有上这边,突然来一看,发现虾塘打药水,把我家的油菜打了熏死了,便找网格员来处理,处理得很满意。”不久前,因隔壁虾塘打药误伤了村民束长顺的油菜花引发了矛盾,网格员当天便协调完成补偿方案。“过去遇到纠纷只能打12345,现在找网格员更快。”束长顺感慨。“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我们现在12345投诉量少了,以前一个月五六起,现在几个月也不一定有一起。”邱信凤说。这变化的背后是治理重心的下沉——需求导视图实时“晒”进度,网格员相互提醒处理进程,村里也会常态化进行督办,形成“发现-处置-反馈-监督”闭环。

更具温度的是治理中的文化浸润。2024年7月,龙窑村启动“全家福”拍摄项目,目前已为800余名村民定格团圆瞬间。“全家福不单是张照片,更是提升村民凝聚力、把‘小家’融进‘大家’的纽带。”邱信凤说道。这种柔性治理思维延伸至“一三六”工作格局建设,该村打造“一心服务队”,当好心理情感疏导员、村务工作疏导员、社情民意收集员“三大员”,推动实现走访巡查、政策宣传、信息采集、隐患排查、矛盾调处、民生服务“六到位”,切实将网格优势转化为服务效能。“之所以叫‘一心服务队’是因为‘一心’是我们龙窑老生产队的名字,在村民心中有着特别的情感,而且我们作为基层服务员,‘一心’也代表着一心为民,我们认为这个意义还蛮好的。”邱信凤介绍。

用小切口解决大问题,激发基层治理活力。走进刘庄镇友谊村展示厅,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江苏省文明村、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一面金灿灿的“豪华墙壁”让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示范村。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基层社会治理的“铸魂”。该村建立了一支“666”服务帮,18名党员志愿者常态化开展为民服务。服务帮包括6支服务队,有6名“红管家”,提供与群众息息相关的6项服务内容,确保村民的需求在5分钟内得到响应。村里的“法润民生群”和网格群常态化转发法律、法规和案例,并利用每月20日党员活动日开展普法讲座,网格员和法律顾问还会定期入户走访,排查化解矛盾,全面形成社区治理服务新格局。

这种治理模式的转变源于对群众需求的深度回应,龙窑村和友谊村的实践并非个例。从“点上开花”到“全域结果”,我区在治理体系上实现了多维创新:丰华街道香榭丽社区的“红色管家”为独居老人累计配送爱心餐食2200余份;高新社区创设“骑士驿站”,以外卖骑手为“移动探头”上报安全隐患;海棠社区通过“居民说事日”破解停车难等民生痛点;大中街道恒北村“八议”工作法排忧解难惠企业、助解民困聚民心、研究政策出实招……这些生动实践共同勾勒出我区基层治理的“善治图谱”。

治理创新的成效也体现在数据变化中:我区制定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标准化建设20条,协同打造“5+N”暖心驿站、盐路红色驿站等“微阵地”61处;全区218个村(涉农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实现村邮站点、长者食堂全覆盖;突出社区“大党委”作用发挥,带动124家驻区单位开展组织共建、资源共享、难事共解,2024年共排查整治安全隐患146处,化解矛盾纠纷217件,累计帮助居民实现241个“微心愿”;逐村建立和美乡村治理服务队218支,带动党员群众开展各类服务2500余场次……

治理主体从“单兵作战”转向“多元共治”,治理方式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治理效能从“物理叠加”转向“化学反应”,这些创新成果既展现了治理力度又体现了治理温度。我区将持续深化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把群众“表情包”作为工作“风向标”,推动卯酉大地不断书写基层善治的新篇章。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