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至,春耕忙,广袤田野上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勤劳的人们铆足干劲、奋勇而上,以昂扬的姿态谱写着乡村振兴新篇章。
在刘庄镇润民村金色农业生产基地,无人机的参与让春耕工作科技满满。工作人员手持遥控器,控制无人机在农田上方有序作业,精准地将水喷洒到田间,极大地提高了复水效率,且均匀度更好,为农作物生长创造了良好的土壤墒情条件,为粮食丰产丰收打牢基础。
“我们近几年增加了无人机的使用比例,用小型的航拍无人机,收集田间信息,通过高光谱的传感器,再加一些算法将这些信息进行分析。”该公司生产部副经理吴海峰介绍,今年计划播种农作物面积达到7万亩,在智慧农业数字技术的加持下,预计粮食产量将稳中有升。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区以产业兴旺赋能乡村振兴,着力培育富民产业,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对农业机械化、智能化设备的推广应用力度,为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提供了有力保障。围绕良田、良种、良机推动科技兴农,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持续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升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以农业技术含“智”量提升农业产业“含金量”。
走进大中街道晋丰村,只见7000多亩大蒜在春日暖阳的映衬下色泽翠绿、长势喜人。该村是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地理品牌“裕华大蒜”的核心主产区,近年来持续推动绿色种植,加大有机肥、微生物菌肥、可降解地膜投入推广力度,逐步建立了一整套绿色生态的生产方式。
推动产业振兴,关键要把“土特产”文章做好。我区充分挖掘乡土资源,突出地域特点,打造产业体系,真正把“土”“特”“产”紧密结合起来,高质高效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建设,让“土特产”串珠成链、落地生金。围绕“蒜香梨缘”特色,片区内“裕华大蒜”种植规模稳定在30万亩,建成大蒜良种繁育推广基地,进入盒马鲜生等供应体系,突破大蒜播种关键技术,亩均纯收益超5000元,打响致富“金蒜盘”。同时,梨、贝母、辣根、柿子等特色产品稳定在3万亩,南阳辣根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在江苏久禾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乳白色光源的照射下,一簇簇杏鲍菇层层叠叠,从培养基中探出脑袋。该公司集食用菌研发、生产、销售加工为一体,日产优质杏鲍菇20万袋,年产杏鲍菇3万多吨,实现工业化、标准化生产,有效带动村民就业增收。去年,该公司入选首批100家长三角地区优质农产品基地。
种下一颗“致富果”,串起一条产业链,打造一个富民新样板。这是我区依托龙头企业带动,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建设产业集群、培育特色品牌的生动写照。我区出台“乡村振兴12条”政策意见,重点发展粮油、果蔬、禽蛋、肉质品产业链,全力招引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强的农业产业化项目,今年全区亿元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新签约20个、新开工10个。同时通过科技创新、全链条协同、优化联农带农机制等举措,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上下游延伸,推动农业产业链升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打造乡村振兴“共富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