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释放产业发展动能

发布日期:2025-02-21 来源:大丰日报 浏览次数: [字体: ]

走进江苏谷登重型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无论是装配车间还是智能装配线上,多个型号钻机正在“整装待发”,以昂扬姿态冲刺首季“开门红”。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该公司也是国内最大吨位水平定向钻机制造企业。公司负责人陈凤钢表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2025年,我们将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不断加大研发、技术创新投入,努力实现绿色低碳环保,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该公司计划今年开发25款新产品,申请专利30个,重点把握高性能、新能源等新产品及海外高端钻机开发,同时加大投入,积极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引进行业精锐,打破技术壁垒,确保产品持续创新与领先。并扩大市场份额,持续拓展国际市场。

激发科技创新活力,释放产业发展动能,一直以来,我区坚持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拉响最强引擎、集聚创新要素,不断为区域经济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力。

铜箔是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半导体等产业的关键材料。我区洪田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全球第一梯队、国内领先的新能源智能装备制造商,充分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设计理念,并加以消化创新,通过技术研发和攻关,实现了电解铜箔高精密设备的国产化,打破了进口设备对国内高端电解铜箔市场的垄断,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

企业是创新要素集成、创新成果转化的主体。我区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关键变量”成为“最大增量”。壮大创新主体队伍。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的梯次培育体系,引培一批自主技术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一批形成核心技术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支持雏鹰、瞪羚、潜在独角兽企业发展;鼓励创新型领军企业牵头建立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技术协同攻关。今年计划通过国家评价科技型中小企业65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350家,培育雏鹰企业、瞪羚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和独角兽企业15家,加快国家风力发电技术创新中心江苏分中心建设。优化平台载体支撑。支持引领型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生工作站等研发平台,引进(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实施跨企业协同创新合作。发挥科创飞地作用,离岸孵化一批科技型小微企业,尽快落户和产业加速。支持大丰科创园争创省级标杆孵化器,今年实现金风科技省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今年预计新增省级及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2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0家。激发内生创新活力。通过“带出去学,请进来教,对标先进干”,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主动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完善从系统设计、设榜选帅、机制保障到“论功行赏”的项目组织机制,使全区广大企业真正成为科技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去年10月,区组织、人社、科技等部门携重点企业赴武汉地区知名高校开展产业人才招引活动。在华中科技大学,金风科技、创一精锻、天尔机械等5家企业参观了智能制造装备与技术、材料成型与模具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及国家智能设计与数控技术创新中心,并与华中科技大学5位专家教授围绕技术创新、项目合作“面对面”交流,现场达成合作意向项目2个。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人才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我区着力发挥各类科技、产业创新资源优势,协同共进,形成倍增效应。厚植人才沃土。实施高端人才集聚、青年人才汇聚、海外人才回流行动,积极对接长三角、大湾区、西安等地高校院所、科创人才富集区,吸引高层次人才(团队)来丰创新创业。精准匹配高校人才资源、企业用人需求两张清单,开辟产业引才专线。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推动校企人才双向交流,引进“高精尖缺”人才。深化校企协作。构建政产学研协作新模式,建立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资源池”和全区企业创新“需求池”,开展双向推送。探索建设技术经理人队伍,定期组织对接活动,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围绕四大战新产业组织40个以上企业高层走进高校院所、高新区,拓宽视野、转变思维。今年计划签订政产学研合作协议120项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超41亿元。强化资金支持。积极争取上级奖金支持,建立科技项目投融资需求信息共享机制,用好“苏科贷”等创新金融产品,持续开展“投贷联动”科技金融服务直通车活动,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增值支持。同时紧扣企业发展之需,广泛深入走访企业,建立科技创新信息库,根据不同成长阶段精准匹配创新政策、创新要素,助力提档升级。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