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砥砺,能铸就怎样的发展传奇?
站在“十四五”规划即将收官的历史节点回望,黄海之滨的大丰,用一份厚重提气的答卷给出了响亮的回答:全区经济总量突破850亿元,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产业体系向“新”而行,从智能制造到绿色能源,从现代农业到高端服务,新质生产力加速成长;生态底色更加鲜明,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一个更具实力、活力与魅力的新大丰,正以昂扬之姿屹立于时代潮头。
[铸“新”引擎 发展动能“强”起来]
初冬的大丰,海风拂过,蔚蓝晴空下,成排的风车叶片与无边的光伏蓝海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动感十足的绿色能源画卷,也映照着这片土地向“新”而行的坚定步伐。
这五年,我区的风电产业实现了从“体量增长”到“质量引领”的跨越,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海上风电产业集群,形成了从总装、叶片到塔筒的完整产业链。如今,在金风科技等龙头企业的带领下,大丰风电正扬帆出海,向全球展示“中国制造”的绿色力量。在它们的带动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贡献了超过四成的工业增长,成为经济攀升的强大动能。
传统产业也在绿色转型中“老树发新枝”。走进联鑫钢铁的智能车间,不见往日的灼热与喧嚣,只有自动化产线精准运转,数据在中央系统中静静流淌。通过应用光伏供电、研发氢冶炼技术,这家曾经的“能耗大户”正重新定义着绿色钢铁的新标准。
三大未来产业布局前沿赛道,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五大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我区着眼长远,以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打造了层次分明、协同发展的“3456”产业体系,其中工业领域的“345”体系成为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五年来,工业开票销售领跑全市,创新“雁阵”振翅高飞——累计建成省星级上云企业近500家,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近40个。更汇聚了过万名高校毕业生和数十位产业领军人才,为未来发展蓄足了人才红利。
[优“质”增效 产业体系“融”起来]
产业强区,既需要硬核制造的“筋骨”,也离不开高端服务的“血脉”。五年来,我区服务业锚定“稳量提质、融合赋能”,为经济结构优化注入强劲动能。长三角(盐城)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鉴衡风电叶片检测平台等标杆项目相继投用,为区域创新提供高标准技术支撑;斗龙港旅游度假区创成省级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鹿王争霸”入选江苏文旅消费热力观察优秀案例,共同擦亮我区文旅名片,展现服务业与制造、农业、文旅深度融合的广阔前景。
仓廪实而根基稳。五年来,我区深耕“三农”沃土,统筹粮食安全与富民增收,实现粮食总产“二十连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深入实施,高标准农田占永久基本农田比例超90%;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领跑全国,杂交水稻制种面积稳居全省首位,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营收位列全市第一。一条从田间到餐桌的现代化农业产业链日益强健,为端牢“中国饭碗”持续贡献“大丰力量”。
在此基础上,我区还创新推广庭院经济、手工经济等6种富民增收模式,推动“农业强”与“农民富”有机统一。服务业的赋能提质与农业的稳产增效,共同构筑了全区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底。
[铺“绿”筑基 零碳引领“走”起来]
绿色,是大丰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零碳,是这片土地面向未来的坚定选择。我区正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走出一条经济与生态相融、产业与绿色共生的新路径。
在大丰港零碳产业园的碳谷管理中心,数据屏幕实时跳动着每家企业的绿电使用轨迹。园区创新打造的“一对多”绿电直供模式,让每一度电都可溯源、可追踪,为企业提供从能源供应到碳管理的全链条服务。该园区与吉电绿氢项目双双入选国家级绿色低碳示范项目,实现了盐城在该领域“零的突破”,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零碳园区的建设样板。
五年来,我区绿色制造体系也在全域加速构建。从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到30余家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我区推动工业生产全面迈向“清洁化”。一批传统企业通过节能改造、循环利用,实现了“绿色转身”,一条从能源供应、生产过程到产品输出的全链条低碳发展模式日益清晰。
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在此同频共振。全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位居全国市辖区前列,全国首笔“湿地修复碳汇贷”在此落地,探索出“金融+生态”的创新机制。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街全覆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成功创成,进一步夯实了绿色发展的根基。如今,“大丰蓝”常驻、“生态绿”常新,零碳引领的不仅是产业路径,更是一种可持续的未来愿景。
五年奋进,五年蝶变。我区以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以绿色重塑发展形态,实现了经济实力与生态质量的同步跃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区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在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阔步前行,续写下一个五年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