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大丰入选!

发布日期:2025-01-07 来源:盐城市大丰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近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举行了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发布四项聚焦夏商重要考古发现和最新科研成果。2024年国家文物局共召开6次“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发布16个“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包含大丰后北团遗址的“江苏盐城盐业考古”项目入选。

“十四五”以来,江苏省多家考古单位联合,在基本建设考古相关工作中,取得系列盐业考古新发现和研究成果。其中位于江苏盐城市亭湖区的沙井头遗址,现在初步推测其所在区域为西汉盐渎县城所在地;位于盐城市东台市的缪杭遗址,为一处唐代制盐聚落;位于我区的后北团遗址,是一处自南宋延续至明清的制盐聚落。这些考古发现,进一步明晰了我国江淮东部盐业生产历史发展脉络,对研究西汉以来中央政府对沿海地区盐业的管理,以及不同时期制盐工艺的技术传承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考古中国”是国家文物局主导的重大研究项目,该研究主要针对一些重大考古和大遗址保护项目。“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关注中国境内人类起源、文明起源、中华文明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等关键领域。大丰地区海岸线绵长,开展盐业生产的条件得天独厚,曾是重要的盐业生产地和盐业集散地。史料表明,大丰煮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000多年前。到了南北朝时期,大丰已是盐运咽喉、经济重镇,为淮北海盐集散中心。盐业生产不仅带动了城市发展与经济繁荣,也塑造了以盐业经济为中心的区域文化。从物质文化遗产角度来看,大丰地区的海盐文化不仅表现为大量盐业古镇、盐运码头、盐业文物等地上遗存或传世遗存,更体现在地下埋藏的盐业遗迹、遗物上。

后北团遗址位于我区西团镇后北团村二组,原为低矮土墩,总面积约16.9万平方米。2023年因农田改造抢救性发掘610平方米,发掘共清理灰坑、灶、沟、池、淋卤坑、房址等遗迹,出土瓷器、陶器、琉璃器等小件器物共200余件,其中瓷器数量最多,主要有碗、盘、盏和杯等,时代多为明清时期,少量为南宋时期。发掘出的明清时期盐灶、淋卤坑等制盐相关遗迹,证实后北团遗址为一处南宋至明清时期的制盐聚落。

2023年2月至10月,盐业考古联合工作队对大丰后北团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灰坑49座、灶9座、沟9条、柱洞27个、房址1座。盐业考古联合工作队队员杨广帅介绍,TG1和TG2均发现有含草木灰较多的地层或灰坑,TG2发现了与制盐相关的3座盐灶和1组淋卤坑,还发现了几条可能与引蓄海水有关的沟,这与元代典籍《熬波图》记载的海盐生产工艺流程相印证。

后北团遗址出土的瓷碗等生活用具,大多制作粗糙,基本是百姓的日常所用之物,与当时的普通盐民生活质量相符。这些遗物、遗迹生动复原了大丰地区宋代到明清的一个盐业生活的状态。杨广帅认为,后北团遗址所在区域主要为盐民的生活区,应当属于《淮南中十场志》记载中的北团。

盐业考古调查及发掘,证明自秦汉到明清时期,江苏沿海地区一直是中央王朝直接管控的重要产盐区,从汉代沙井头遗址,到唐代缪杭遗址,再到明清后北团遗址,实证了江苏盐业在制盐工艺、盐业运输管理等方面的连续性与传承性,为理解历史时期盐业在国家管理与社会运行中的重要价值,提供了考古资料。

来  源:大丰融媒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