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我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论述,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全区基层诊疗量占比始终保持在75%以上,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在基层可以享受到更高质量、更加便捷、更为经济的医疗卫生服务。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是对医疗卫生体系的系统重塑。为解决优质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和基层服务能力薄弱等突出问题,我区成立医共体运营发展中心,将原先大丰人民医院、中医院分别牵头的两个医共体进行整合优化,加入苏北健康管理中心附属医院作为技术支撑力量,融入疾控、妇幼、精神卫生等多元补充力量,建立优势互补、相互赋能的大医共体模式。
“区卫健委统筹系统内部资源,成立了医共体运营发展中心,全面负责医共体建设运行,实行统一领导、专职负责、独立管理。依托数字化技术,完成远程会诊、影像诊断、审方、检验等数字化医共体‘十张网’建设并高效运行,创新增设病理诊断中心和远程超声诊断中心‘两张网’,覆盖区、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将区级优质医疗资源和服务直接送至基层群众身边,方便基层群众看病就医。”区卫健委副主任王文宜告诉记者。
在大丰人民医院的数字化医共体驾驶舱,区域检验、影像诊断、审方等十大中心的各项数据在大屏幕上一目了然,饼图、柱状柱、折线图等各式图表形象展示了医共体运行监测管理的关键指标,实现了对各项业务数据、运行模式的实时监管。我区不断整合优化医疗卫生资源,以数字赋能统一管理,建设用好数字化医共体驾驶舱,加快智慧中药房建设步伐,建设上线远程查房系统,区级专家无需到基层就可以实现每日查房,提升优质资源利用效率。
群众看病就医是否满意,关键看能不能就近就便解决疑难病痛;群众在基层看病就医是否愿意,关键看能不能获得同质化、高水平的医疗服务。过去,由于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相对薄弱,看病远、看病难的问题始终困扰着乡镇百姓。得益于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基层群众在农村就可以享受到上级医院专家的同质化诊疗服务,“群众跑”变为“医生跑”。“现在家门口看病真是太方便了,不用去市区,专家坐诊通过视频就能帮我把病看好了,镇上的医疗服务效果一样好。”住在小海镇温泉村的朱女士谈到就医的便利时深有感触。
我区建立医共体牵头医院“下沉资源”、成员单位“上派学习”机制,牵头医院利用技术支持、人才培养、骨干下沉等手段,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让病人在镇卫生院就能享受到县级医疗服务。医共体运行以来,牵头医院遴选24名中级职称医疗骨干长期派驻基层,在此基础上,增派22名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专家帮助基层打造特色品牌;区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选派36名疾控监督专员下沉医共体,每周至少一天,推动医防融合发展。牵头医院专家纳入家庭医生团队管理,设置10类个性化专病签约服务包,全区累计签约29.23万人,其中基层首诊签约8.77万人,常住人口签约率45.47%,重点人群签约率72.9%。依托区域随访服务中心,成立12个专病小组,累计开展专病筛查1.6万人,随访管理1.4万人。推进基层慢病管理中心建设,年内新增建成基层糖尿病并发症筛查工作站4家、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筛查工作站1家、慢病筛防中心1家。
当前,我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服务能力稳步提升,苏北健康管理中心附属医院体检中心、门诊投入运营。全区累计建成名医工作室36个,2024年共邀请专家来丰637人次,外转三四级手术减少1229例。大丰人民医院成功开展体外膜肺氧合、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复杂全胰腺切除术等26项新项目、新技术,中医院急诊静脉溶栓治疗取得零的突破。设置转诊服务中心,医共体内实现双向转诊。镇卫生院实现CT配备全覆盖,联合病房开设达10家,累计建成省五级中医馆2家、达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14家、建成省甲级村卫生室16个。下一步,我区将按照“县级强、乡级活、村级稳、上下联、信息通”发展路径,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走深走实,合理利用好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健全完善分级诊疗服务模式,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