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

发布日期:2024-09-21 来源:大丰日报 浏览次数: [字体: ]

9月20日,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指数研究课题组国信中小城市指数研究院发布《2024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大丰以第81名的成绩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

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区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在盐城考察时重要指示精神,全力以赴拼经济、攻项目、稳增长、惠民生,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创新突破。

今年上半年,我区亿元以上项目新签约85个、新开工54个、新竣工34个,开竣工数量全市领先。完成全口径工业开票销售861.6亿元,同比增长8.2%,总量全市第一,开票销售超10亿元企业11家,总数全市最多。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开票销售268.7亿元,占全区规上工业41.8%。规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9.4%。注册外资实际到账4804万美元、增长56.1%,外贸进出口总额210.6亿元、增长55.4%,总量创历史同期新高。全区接待游客830万人次,实现景区综合收入4.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15%。

我区始终坚守实体经济,深入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全口径工业开票销售2019年突破千亿元,2023年超1700亿元,总量稳居盐城前列。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关键靠项目、靠企业,我区一手抓企业成长、梯次升级,持续发力高企培育、专精特新、股改上市“企业发展三件事”,筑牢经济“压舱石”;一手抓招商引资、项目服务,源源不断培植新增长点,打造发展“新引擎”。全区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49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上市企业6家,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坚持“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我区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以省创新型示范区建设为抓手,突出企业科创主体地位,持续抓好“企业发展三件事”。聚焦新能源、海洋生物等重点赛道,打造一批比较优势突出、辐射带动强劲的创新平台。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坚持“突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重点”,强化产业转型升级。围绕构建“3456”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集链成群。“五化”联动建好大丰港零碳产业园,加快海洋生物产业园、江苏黄海(大丰港)粮食产业园建设,突出“数实融合”,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打造全省沿海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坚持“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强化绿色低碳发展。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一企一策”推动重点用能企业节能技改,建设一批零碳工厂、绿色园区。积极有序发展海上风电、光伏发电,推动“风光氢储”一体融合发展。用好“世遗”金字招牌,推动全域旅游提质增效。坚持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强化改革开放融合。深化经济、科技、人才、金融等体制改革,“一园一策”推进省级开发园区改革发展,强化与上海等长三角城市在产业、科技、教育、医疗、文旅等方面全方位合作,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让更多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在大丰汇聚奔流。

扎实开展生态环境领域“百日攻坚”专项行动,今年上半年全区优良天数比率83.5%,保持全省前列,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100%,圆满完成沿海互花米草治理和浒苔绿潮联防联控任务。高水平建设大丰港零碳产业园,洛基山研究所等15家机构挂牌入驻,在全省率先形成绿电物理可溯源的“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应用场景。恒北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美丽海湾、鹿王争霸被央视宣传报道。拥有国家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6家,创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多彩湿地·花里大丰”已成为更多人心中的“诗和远方”。

全区每年新增城镇就业8000人以上,2023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2617元,紧扣增加农民收入,总结推广手工经济、庭院经济、辅房经济等富民增收“六种模式”,累计新加入农户5.58万户,人均净增收1199.3元。持续扩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集中力量办好教育、医疗、养老等群众关心的事,常新路中小学等建成使用,数字化医共体“十张网”日均服务超2000人次,长者食堂村村全覆盖,老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

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模式,实施沟塘整治与以鱼养河、家前屋后与庭院种植、河坡整治与果树花草栽种、田容田貌与种植大户“四个结合”工程。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19个“一件事”线上办理办结率100%。平安大丰、法治大丰建设不断深入,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可控。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