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拓宽富民增收路

发布日期:2024-09-19 来源:大丰日报 浏览次数: [字体: ]

金秋九月,正是丰收的季节。近日,记者来到大中街道,探寻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喜人成果,感受农业产业大文章蕴含的乡村产业振兴美好图景。

[立足特色底气足]

在恒北村柿子收购点,搬运声、筛选声、包装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曲热闹的丰收乐章;不远处,柿子园里红绿相间的柿子缀满枝头,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绘出一幅金秋好“丰”景。

柿子是该街道的特色优势品种,也是增收致富“明星”。恒北村种植柿子已有几十年历史,引进小方柿、奶油柿、脆柿等优质品种,并积极与省农科院开展合作,定期邀请专家对种植技术进行培训指导,村民种出来的柿子品相佳、口感好,不仅赢得了市场的青睐,也为他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我们柿子很出名,品质比较好,收购期从9月初持续到11月,中秋前后是上市高峰期,东北地区是最大的市场,还有山东、山西、福建、浙江的老板慕名来。”该村农民经纪人李志明向记者介绍,在采摘高峰期,每天有近30名工人在他的收购点帮忙,每日人均200元的收入,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也能有一份可观的收入。

现如今,恒北村柿子已成为该街道的一大特色产业,种植面积扩大至1800余亩,拥有450户种植户,每亩收入可达1.2万元。

沿着村子前行,同样“出圈”的还有恒北的梨。该村党委打造“恒北”文旅品牌,充分挖掘梨文化,放大品牌效应。创新打造恒北文创街,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通过开展梨花文化节、配置研学路线、建成300亩原乡星星亲子园等方式,多维度多渠道吸引游客,年接待游客参观团队达20万人次,带动320人实现就业创业,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

放眼大中,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如火如荼。据了解,该街道发展特色经济2536户,以特色经济发展庭院经济,带动农户利用家前屋后四旁地种植大蒜、葱、杭椒、梨、枇杷、草莓等特经果蔬,户均每年增收8000元。

[党建引领方向明]

在同德村村部一间房子内,村民们围坐在长桌前,有序忙着装袋、封口、包装洗洁类产品,一天下来有40元左右的收入,昔日闲置的劳动力如今在手工经济的带动下焕发新的活力。“我们把手工点放在安装了电梯的村部二楼,便于做工的村民进出,并安装了空调,配备了茶水室,村里还为这些工人提供一顿免费午饭,让他们感受温暖与关爱。”该村党委书记陈祥林说道。

在该村“快乐制花”手工加工点,也是一派忙碌景象。“老板将帽花、鞋花发放到周边20个村民小组,再由村民小组发放到各家各户,不影响照顾老人小孩,很受大家欢迎,熟练工一个月能赚3000余元。”陈祥林介绍,该村通过“党建引领+家庭工坊”的模式,和飞虹家纺、恒丰海绵厂开展合作,未来将以“快乐制花”为龙头,与义乌小商品市场对接,进一步做大做强手工经济。

为让群众能够来、留得住、能操作、赚到钱,该街道各级党组织主动出击找市场,加强对接,争取货源,为手工经济发展提供货源保障,保证村民常年有容易上手、效益可观的手工活,让群众在手工制作中增加收益、积累财富。经过持续培育发展,该街道手工经济规模不断壮大,现有手工集中加工坊56个,参与手工经济1139户。

大新村村民衣召才则通过“辅房经济”成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致富之路。在他家两间共计50余平方米的辅房里,摆放着几个双层货架,一排排育苗盘摆放整齐,一株株萝卜苗青翠欲滴。萝卜苗对光照、水温、温度有着较高的要求,衣召才通过在抖音平台学习,摸索出了种植方法。如今,他有固定联系的收购者,每天200元左右的收入。

据了解,该街道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盘活闲置资源,发展辅房经济1328户,其中出租1152户,户均每年增收1500元-3万元;自营176户,以种植菌菇、萝卜苗或经营门店为主,户均增收7万元-12万元。

[产业发展势头新]

拌料、装瓶、灭菌、接种、栽培、采收、分拣、出库……在久禾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经过多种生产工序,一颗颗小杏鲍菇生产而成。走进约60平方米的育菇房,凉爽宜人,菇香四溢,高高的杏鲍菇“墙”上生长约1万包6吨杏鲍菇,像这样的育菇房里,在久禾公司大约400间。不远处,工人有条不紊地忙着削菇、装箱,准备发往各大销售市场。

该公司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玉米秸秆等农业废料变废为宝,制作成优质有机肥,实现了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杏鲍菇质量和生产效率都得到提升,实现稳增长的同时,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公司相关负责人张银文介绍,从菌包培育到成熟出菇约60天,目前公司杏鲍菇日产量可达100吨左右,当地用工常年保持在400人左右。

作为一家集食用菌研发、生产、销售加工、基地带动农户为一体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久禾目标不止于此。该公司二期项目正在建设中,建成后将持续做好杏鲍菇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促进资源再利用,推动杏鲍菇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该街道积极打造现代化绿色农业,加快丰收大地建设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深化大蒜、铁皮石斛、黑枸杞等作物脱毒技术的研发、生产,加快双禾食品、林木食品、小禾休闲食品项目建设,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高标准夯实农业根基,彰显乡村振兴新面貌。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