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茫茫,烟波浩淼,大海以年复一年的潮涨潮落催生着人类的文明。海势东迁,沧海桑田,占有产盐便利的草堰人最先感受到大海的恩赐。
草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盛产海盐,曾是两淮盐场的主要基地,素有“千年古镇”之誉。历史上,苏中盐运集散,以串场河为纽带,沿途“串”起富安、安丰、丁溪、小海、草堰、白驹诸场,古称“中十场”,草堰之境就占丁溪、小海、草堰三场,是苏北盐运集散的核心区域,一幅浩繁、沧桑与厚重的古盐运长卷由此缓缓展开。其时草堰盐廪林立,人丁兴旺,市井繁华,在两淮盐场独冠群芳。至今我们仍可从其众多散落遗址中读出当年桨声舟影,商贾云集,喧腾鼎沸的场面。源于它无可比拟的人文积淀和丰厚的地域内涵,草堰也因此成为古盐运长卷的起点、焦点、视点。2001年,草堰被省政府命名为“古盐运集散地保护区”,这是对草堰的科学定性、定位,也是目前全国唯一的“古盐”保护区。
元至正十三年,张士诚在草堰北极殿揭竿而起,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盐民起义,赋予了草堰特殊的历史荣誉和不同凡响的历史地位。历史的痕迹至今清晰可见,北极殿遗址、王姑墓、御墓、张王坟均已成为古盐运集散地的特色文化带。嘉庆年间,李汝珍随其兄在草堰伫留,海边民情习俗令他颇感新鲜,同时也触发了他的灵感,他干脆在草堰铺笺研墨,写起小说,这便是《镜花缘》的前半部。草堰的一方水土还孕育出有“东海贤人”之称的明代理学家朱恕,享誉乡里,但却终身不仕,以采樵行吟为乐,他的身影一直留伫在乡里的纵横河汊、阡陌田埂。
草堰有厚实的人文积淀,也有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东梵晨钟、北桥秋月、望海山亭、范堤牧笛,无不给人无限的遐思和回味。曲径回转、造型典雅的古色古香的竹溪碑廊中所展示的墓志、碑铭,厚重中负载着沧桑,冥冥中昭示着未来。漫步草堰,一桥一宅一寺一井都在传递着久远的文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