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火起来 “钱”景旺起来

发布日期:2024-06-05 来源:大丰日报 浏览次数: [字体: ]

石榴花开红似火,幸福生活比蜜甜。走进三龙镇斗龙港村菌包灵芝种植暖房内,只见一袋袋菌包整齐地排列在种植架上,菌包上一朵朵浅黄色的灵芝镶着“金边”,像一把把漂亮的小伞,在舒适的温度下旺盛地生长着。“村干部三天两头来家里唠家常,询问我们对产业发展的好想法、好建议,手把手教导大家怎么种灵芝,效益是真不错。”村民刘福来笑眯眯地说。2023年,三龙镇灵芝种植初见成效,种植户年增收2万余元。今年,全镇已有6个村先后加入食用菌类种植行列,逐步形成抱团发展、区域联建的生产格局。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一直是我区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近年来,我区总结推广手工经济、庭院经济、辅房经济等六种富民增收模式,仅去年就新加入农户3.1万户,人均净增收920元,所有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50万元以上,绘就出一幅“钱”景兴旺的乡村新画卷。

小鸽子成就大产业。恒阳食品科技公司是位于草庙镇的一家特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该镇因势利导,以基层党组织牵头,实行党建与发展同频,企业与农户共振,因地制宜推行“企业供种供技+辅房改造+农户养殖”的经营模式,侧重帮助土地流转后赋闲的中老年农户开辟生财致富之路。新东村老年妇女奚巧芳率先合作,将自家24平方米的粮仓改造成养鸽房,引进100对蛋鸽,在企业技术人员指导下开展养殖,月增收400多元;新东村农户陈平将100平方米的猪舍改造成养鸽棚,引进200对蛋鸽,经过精心饲喂,月增收600多元;四灶村村民周玉平也将自家45平方米的杂物间改造成鸽舍,饲养蛋鸽200对,月增收650元。看到不少农户用辅房养鸽增收,草庙居委会许多中老年农民积极响应,主动将自家的杂物房、猪舍、粮仓等改造成鸽房并向居委会申请养鸽,仅4月初就有5户在居委会的帮助下,成功与企业签约。

点滴星火可燎原。大中街道同德村快乐制花手工加工坊与义乌小商品市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城区和周边村发展10多个烫花加工组,加工40多个品种用于帽子、鞋子、衣服等装饰,年产量达1000万个品种,带动200多人就业。持续做足“土特产”文章,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力度。元丰、晋北、晋丰、福丰等村放大大蒜、小米葱种植优势,推广地膜、大棚种植模式近8000亩,实现错峰上市,每亩大蒜增加收益近2000元,小米葱增加收益近3000元。恒北村邀请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宣传新品梨种植管理技术,为全村果农每户发放10棵苏翠1号梨树苗,挂果后户均增收2000元左右。阜北村放大高架草莓种植技术优势,新拓草莓大棚种植面积60亩,同时带动30多户村民发展庭院经济,户均可增收800元。

小庭院释放大能量。三龙镇开明村大力发展庭院经济,通过与光明集团旗下正阳定食合作,发挥村民精耕细作的特长,积极动员村民利用房前屋后的自留地,主要种植球生菜、甘蓝和扁包菜。“一部分是我们村流转的闲散土地,还有一部分是动员农户利用门前的自留地进行种植,不仅可以有效增加农户收入,也为村集体增加收益,解决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该村党总支书记黄峰说。该镇下坝村去年引进辣根种植,目前种植规模达600亩,预计今年12月收获。辣根种植不仅管理方便,抗灾能力强,亩产效益远超传统稻麦种植,同时还能带动周边富余劳动力就业。

家门口就业助增收。刘庄镇力推“家门口”就业增收成效斐然,竞赛村创办玩具加工点8个,把玩具半成品发放到老年人手中进行简单的手工制作,吸引150位老年人从事玩具手工活,每人日均收入约50元;“玩具之乡”白驹镇16个村党组织设立120个集中加工点,60—69周岁的4000名农妇日工资40—60元,年人均收入2万元左右。同时,玩具家庭工坊还辐射周边的草堰、西团、小海等镇村,带动居家就业农民1200人,年增收2000多万元。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