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11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今年的主题为“连接人类与地球:探索野生动植物保护中的数字创新”。
大丰区拥有112公里海岸线和太平洋西岸最大的湿地,湿地面积达386.63万亩,拥有麋鹿保护区和珍禽保护区两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163万亩(其中珍禽保护区大丰境内159万亩、麋鹿保护区4万亩),已于2019年7月5日成功列入盐城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世界遗产名录。东部沿海地区是鹤类、雁鸭类、鸻鹬类等候鸟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的重要迁徙停歇地、换羽地和越冬地,野生动物资源极其丰富。
保护从“脚下”走上“云端”
近年来,大丰区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成效和水平在不断提升,野生动物在资源数量和栖息地保护质量上呈现出稳中向好的上升趋势。目前,大丰区特有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麋鹿,从1986年引进的39头发展到2023年的7840头,总量占世界麋鹿种群数量的近70%,其繁殖率、存活率、年递增率均居世界之首,是世界最大的麋鹿基因库。珍稀鸟类的栖息数量比建立麋鹿保护区时增加了数十倍,东方白鹳、丹顶鹤、黑脸琵鹭、琵嘴鸭等珍稀鸟类每年都来栖息繁衍。新创建的川东港美丽海湾内分布鸟类283种、兽类12种、两栖爬行类27种、鱼类156种,其中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达52种,占全省48%。
在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川湿地,工作人员操作监控设备配合野外巡护人员进行云端巡查,他们通过电子大屏初步掌握鹿群动向,第一时间把信息传递给现场巡护人员。眼下,随着保护区麋鹿种群的增加以及向外扩散,保护区也将5G、云、AI等数字技术进一步运用到野生动植物保护上去,将对原有的智慧平台进行升级,计划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专业化”的创新思维,构建天空地一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和信息智能处理的“智慧保护区(湿地)”平台。可以实现麋鹿种群巡护监测的科学化、规范化、智能化,为生态环境管理、决策提供可靠、及时、全面的生态环境信息,为自然资源保护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
为做好保护野生动植物工作,大丰区加强部门联动,健全监管网络,于2022年4月出台了《盐城市大丰区野生动物保护联席会议制度方案》,加强部门间执法交流和信息共享,构建快速反应、联防共管的工作格局,切实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湿地生态安全;开展专项行动,强化执法力度,去年开展了“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违法行为专项行动”“2023年清风行动”等多次专项检查活动,重点对大丰区的动物园、驯养场所、集贸市场、宾馆饭店、渔具店铺等场所进行了检查,及时制止非法收购、出售、食用野生动物等行为;强化常态巡查,共同参与救护,坚持每月对湿地巡护不少于15次,并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保护野生动植物行列。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与110报警服务台高效对接联动,一旦群众发现受困、受伤、死亡野生动物,拨打报警电话,会立刻转接该局快速有效处置。去年该局共救助东方白鹳、黑天鹅、猴面鹰等珍稀鸟类共132只,无害化处置因交通事故及自然死亡的麋鹿147头;实施生态修复,营造适生环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理念,积极开展海岸线整治、退渔还湿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按照“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的原则落实生态修复措施,初步恢复了修复区域原有的自然风貌;广泛宣传教育,增强保护意识,充分利用“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等重要时间节点,进社区、进广场、进学校开展专题讲座、签名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开展科普宣传和普法教育,普及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营造保护野生动植物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