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值得探究的古遗址——雄鸡垛

发布日期:2023-12-29 来源:盐城市大丰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我的老家在原沈灶镇九龙村。小时候,我就经常听说西北方向的三中界河北有个地方名叫“雄鸡垛”,有许多神奇的传说。后来,我到邻近的小海镇守贞村定居。守贞村与杨树村仅一河之隔,距离雄鸡垛很近。于是,我时不时地去那儿看看,听听当地人对“雄鸡垛”的传说,搜集到一些素材。

近日,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及区博物馆,对“雄鸡垛遗址”进行调查勘探和试掘。本人有幸参与了这次采访活动,耳闻目睹了一些情况。接着,我登门与20多位老人交谈,了解到许多关于“雄鸡垛”的传说,结合历史资料及政府的权威认定,与大家一起探究关于“雄鸡垛”的历史。

小海镇杨树村3组境内竖立着一座石碑,该碑上有“杨树村遗址(雄鸡垛),大丰市文物保护单位,大丰市人民政府二零一零年五月二十八日公布”等文字。该遗址于1958年发现,面积约3000平方米,高出周围地表0.5米左右,厚约2米。出土有青秞双系罐、青秞壶、影青瓷粉盒等大量瓷片及砖砾等。该村党总支书记吴俊高指着石碑满怀激动:“这是官方对‘雄鸡垛遗址’唯一具有权威性的认定,增强了我们保护历史遗址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除了这座石碑,还有一处关于“雄鸡垛”遗址的文字记载,那就是由小海镇志编纂委员会编著、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小海镇志》。我翻到第592页至593页,清楚地看到描述:雄鸡垛位于疆界河北小海镇杨树村境内。“雄鸡垛”传说版本多,这里收录流传较广的说法。唐朝末年,国势日衰,群雄纷争,各据一方。梁、唐、晋、汉、周的后五代中,后周太祖郭威,让国于养子内侄柴荣周世宗(921~959年)。柴荣英年早逝,四子柴宗训恭帝(959~960年)7岁继位,由符太后垂帘听政,范质、王溥等主持军国大事。兵马大元帅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周恭帝禅让国于宋太祖赵匡胤。传说,一日有臣奏本:部下宗某在家私造宫殿图谋叛逆。宗某为人忠诚耿直,机敏过人,作战骁勇,屡建功勋,很受赵匡胤的器重。宗某自从走进军营,由士兵升为将军都未曾回过家,家中只有寡母一人,他心中十分挂念。战事平息后,赵匡胤准许宗某探家,母亲向他了解在外的经历时,他如实告诉母亲,母亲喜出望外。当他讲到汴梁的繁华、金銮宝殿雄伟景观时,母亲产生了到京城看热闹的念头。怎奈宗某身为一名军人,把母亲带到军营十分不便。宗某是个孝子,为了圆母亲一个美梦,就请来能工巧匠模拟皇宫建造了一座典雅的房屋,供母亲居住。谁也没有料到,一些心胸狭窄的人上奏皇上:“宗某私造宫殿,图谋不轨”。赵匡胤随即带领三千官兵前来巡查,但见“城墙午门柴编制,丹墀玉阶泥垡砌,金銮宝殿茅草盖,雕花户牖纸裱糊。九曲桥面用木板,花园平常无名贵,殿前侍卫乃雪塑,唯有守门一对鸡。”不巧的是,宗将军这天和母亲外出,让赵匡胤扑了个空。两只鸡见到生人,喔喔直叫,它们同时展开双翅,竖起羽毛,迎面扑来,又斗又啄。赵匡胤一怒之下,抽出佩剑向鸡砍去。雄鸡当场死亡,并喷了赵匡胤一脸鸡血。母鸡带伤惊飞,逃往西北方向。事后,当地人将雄鸡埋葬在这里。于是,这个地方就被人们称为“雄鸡垛”。据悉,这段话不仅是当地人口口相传的经典故事,还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然后经过编委会成员的反复推敲,在镇党委政府形成决议,报请县文化部门审核后,才编入镇志的。

由于年代久远,没有历史文字记载,先人在传说过程中往往带有幻想,甚至某种寄托,因此鱼龙混杂。人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走访中,疆界河两岸60岁以上的老人都记忆犹新。在开挖疆界河时,他们亲眼所见“雄鸡垛”南侧河段出土了大量的陶瓷、瓦砾。原沈灶镇宏大村4组76岁的朱银宽语气十分坚定:“就在我家屋后不远处,挖掘到3口水井。”杨树村3组80岁的单俊华一番话更加可信。他说当年开挖疆界河时,丰富镇有10多个民工就住在他家里,当开挖到七八层泥土时,一个姓周的民工告诉他,工地上发现了1口土灶,他和3个邻居一起赶到工地,果然看到了土灶。后来又陆陆续续挖到4口土灶,他都去现场看到了。出土的实物证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有人居住生活。“雄鸡垛”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遗址,也是一方区域的代称。

在这次走访过程中,我还弄清了这个地方为什么叫做“雄鸡垛”,不叫做“雄鸡墩”或者“雄鸡坟”呢?当地人都说:“因为雄鸡埋葬在一个高墩上,所以叫做‘雄鸡垛’。”听到这句话,我不以为然。听说疆界河南原沈灶镇宏大村有位名叫沈长富的老人,他当了20多年村党支部书记,今年已经98岁,我立即赶去拜访。沈老端坐在一张藤椅上晒太阳,他头发白了,但精神矍铄,神志清晰。寒暄一阵后,我开门见山问他这个地方为什么叫做“雄鸡垛”?想不到老人却反问我:“你晓得什么叫做垛吗?”“我只听说过兴化有垛田。”“对呀,兴化是水乡,包括我们大丰西部长水稻的地区,凡是三面环水或者两面环水的田块就称垛田。‘雄鸡垛’南面是三中界河,也就是现在的疆界河,东西两面各有一个大水塘,它三面环水,只有北面与农田接壤,属于垛田的范畴。”“噢!”我恍然大悟。雄鸡葬在垛田里,顺理成章叫做“雄鸡垛”。我心中暗思,“雄鸡垛”是块宝地,民间则是“藏龙卧虎”的殿堂。

进入21世纪,通过两次土地整理,“雄鸡垛”已经移形换影,建成高标准农田。保护资源任重道远,探究历史责无旁贷。今年11月中旬,省市考古专家再次对“雄鸡垛遗址”进行调查勘探和试掘,发现了大量的陶瓷碎片、砖瓦等实物。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吕乐双表示:“这次‘雄鸡垛’遗址出土的物件是一次新的重大发现,有待专家进行科学鉴定,这对研究小海镇以及大丰区乃至江苏省的历史文化都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文:陈万荣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