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荡漾,鱼虾肥美,风情渔港……近年来,三龙镇坚持渔港和生态融合发展,全力做香海鲜美食、做美渔家民宿、做靓渔港渔湾,打造“小而精致”的特色渔港小镇,带领渔镇人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斗龙港渔港位于三龙镇,是国家一级渔港,规划总用地面积56.22公顷,东流入海,号称苏中里下河四大出海口第一港。茫茫的黄海滩涂,潮涨潮落,川流不息的斗龙港哺育着这方水土和勤劳善良的斗龙港人。相传很久以前,一头通天知地的神牛与一条蛟龙激战于此。蛟龙不敌神牛,边战边逃,游过的地方变成了一条河,“斗龙港”便由此得名。
特殊的地理位置赋予了斗龙渔港得天独厚的渔获优势,也带来了最原始的渔村风情。在斗龙渔港码头,大大小小的渔船停泊在一旁,岸边的渔民在修补着渔网,为下一次的出海做准备。斗龙渔港发展特色在渔港,潜力在渔港。斗龙港人以国家一级渔港开发为契机,投资建设智慧渔港项目、渔港码头整治维护工程,建成渔业用房及配套设施12座、高桩码头300米、港池航道疏浚22.78万立方米,完成水电、消防、监控等配套设施。集渔获交易、水产品加工、观光旅游、配套服务为一体的渔港功能服务区年产值10亿元以上。
“我这艘船出海5-6天,这次捕的鱼获量还算可以,梭子蟹1000多斤,闵鱼20多箱,黄鱼20多箱,总共估计市场销售价格在12万元-13万元。”在渔港码头,满载而归的船舶陆续归港,渔民陆金荣兴奋地分享着丰收的喜悦。依海而居,靠海而生,海鲜捕捞成为当地渔民的重要收入来源。除此以外,渔港依托优势,以南美白对虾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大力发展对虾养殖,通过引进技术、增加投入,由单茬养殖变为一年三茬的养殖模式,使得集体经济增效、农民增收。同时,积极拓展养殖领域,大闸蟹养殖经过几年的发展,也成为农民增收集体增效的支柱产业。
行走在兴龙路上,渔家风情街和渔村公园南北相望。渔歌名宿、特色烧烤,映衬其中,充满了海边特色风情,美食别具风味。绿树、碧湖、雕塑各具特色,令人流连忘返。依托海港资源优势,特色海鲜餐饮也成了斗龙港村一道独特的亮丽风景,一道道鲜活的海鲜,在厨师的加工下香气四溢,令人垂涎欲滴。渔港人喜食海鲜,对渔港人来说,“无鱼不成席”。“我现在做的是沙光鱼汤,是我们斗龙港特色一种鱼,古人都在讲,十月的鱼肉赛羊肉,它比较滋补,老少都可以食用,没什么小刺,肉质比较鲜美。”得知记者在寻找渔港美食,扎根当地多年的厨师吕荣祥热心介绍道。在斗龙渔港这“吃席”,餐桌上有鱼那是少不了的,只要是渔港小街上的饭店都会散发出一股“海味儿”,以各种海鱼为原材料的美味菜品数不胜数,而且常年“虎踞”各大餐馆菜单热销榜单。
三龙镇系统编制渔港、渔镇、渔业规划,升级改造渔业小街民营饭店,鼓励居民发展渔家民宿,建好特色文化休闲旅游商业街区,引入观赏性大型旧渔船,打造高标准绿化节点,全面提升接待水平和层次,全力打造“小而精致”的特色渔港小镇。“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海鲜美食、海港观光、海滨度假’运作,加快渔旅融合,把民宿特色餐饮、出海观光串联起来,做优做活‘吃、住、游’文章,努力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丰富渔港小镇经济新业态。”该镇斗龙港村党委书记周鹏告诉记者。
悠悠斗龙河,醉美渔港情。时光斗转,渔港在变,可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不变。斗龙港渔港以其鱼山虾海和独特的渔港景观,不断回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夙愿,相信渔港的明天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