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废为宝,秸秆不再是夏收烦恼

发布日期:2022-06-08 来源:大丰日报 浏览次数: [字体: ]

风吹麦浪遍地黄,田间地头丰收忙。连日来,我区抢抓晴好天气开镰收割,突出源头治理,同步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为秸秆找寻“好归宿”,实现了“变废为宝”,让“丰收的喜悦”不再伴随烦恼。

6月2日,记者来到西团镇赵场村一处麦田里,沉甸甸的麦穗“笑”弯了腰,空气中弥漫着沁人的麦香。一台台联合收割机来回穿梭在麦浪之间,细碎的麦秸随风飘舞散落其中。紧随其后的搂草机、打捆机轮番作业,零乱的秸秆迅速被吸入打捆机“囊中”,随之“吐出”一捆捆断面整齐的圆柱形草梱。正在田头静候的抓草机和运输车协同配合,完美“收尾”,将一个个“草面包”有序清运离田。

“像这片300亩的麦田,1台搂草机加2台打捆机一齐上阵,大约8个小时就可以完成秸秆打捆。”永生家庭农场负责人季永生告诉记者,今年该农场种植小麦2000亩,预计亩产1000多斤,比去年增产10%。这离不开秸秆打捆离田的功劳,通过这一措施可以改良土壤,有利于耕种,还能减少病虫害发生。令他欣喜的是,还能获得政府每亩30元的秸秆离田补贴。

秸秆离田后,“归宿”何方?据西团镇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该镇现有朝阳、瑞丰两个秸秆收贮点,通过动员种粮大户签订秸秆打捆离田协议,确保“收割一块、打捆一块、离田一块”,以便大户迅速翻耕土地,种植下茬水稻。收贮的秸秆主要发往山东、浙江、南通等大型生物秸秆利用企业,可供给蘑菇厂作基料、造纸厂作原料、发电厂作燃料、奶牛场作饲料,大大提高了秸秆综合利用率,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目前,全镇4.6万亩大小麦已收割2.5万亩,完成秸秆打捆离田1万亩。

“我们现有大型打捆机以及相关配套设备12台套,辐射服务13个村居50多个种植大户。打捆收集来的秸秆,将被送往盐城、泰州等地的发电厂用作燃料以及菌菇场、奶牛场做基料和饲料等,每吨能卖到250元至350元不等。”身为两个秸秆收贮点的负责人,龚朝阳坦言,收贮点不仅解决了困扰村民的秸秆处理难题,还带动了周边300名村民“家门口”就业,夏秋两季人均增收3.5万元左右。

据了解,今年我区大小麦种植面积达96万亩,预计产生秸秆30多万吨。在确保夏粮颗粒归仓的同时,我区建立健全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烧工作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做足以秸秆打捆离田、机械化还田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利用文章,确保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8%以上,全区二麦秸秆离田面积达14万亩以上。各板块因地制宜加快推进秸秆收贮点建设,并组织收贮企业与种植大户进行对接,明确作业路线、机具配置、作业质量、服务价格等,做到服务协议全覆盖。与此同时,强化技术培训指导,抓好农机手培训,推行秸秆机械化还田与水稻机插秧集成技术,切实提高秸秆还田质量,确保机械化还田工作取得实效,全力守护好一方“碧水蓝天”。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