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我们迎来了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的力量”。作为无可比拟的发现之地,博物馆邀我们了解过去,启迪未来。今天,悠悠和大家分享一篇文章《标本的意义》,意在邀请大家共同探讨释放博物馆的力量!
2022年1月13日,中国博物馆协会第七届第三次理事会会议批准了58家单位的入会申请,盐城市大丰区上海知青纪念馆正式获批。时间匆匆而过,在上海知青纪念馆工作快7年了。遇见许多人和事,有的成了过往、有的正在经历……但就博物馆自身工作而言,针对过去的标志性物件、事件和人物,我们基于已有陈列的学习了解、追溯回望、搜集佐证和充实提升,从未停歇。虽尚欠精力保证和专业支撑,却因“真实记录历史”职责所在,越发产生紧迫之感——紧迫源于2018年起,为庆祝上海农场建场70周年所列24处历史文化地标寻访的到而未达;紧迫源于远在加拿大的知青李老师牵头整理出长达23页的元华分场史,发来PDF文件征求意见;紧迫源于全面接轨上海工作中对大丰被称作“北上海”的清晰历史还原与完整讲述……
我不敢争相言语家乡历史有多厚重,但不论其成陆早晚、名人有无、典故多少,在全新发展格局之下,安宁富足已然小康的我们,应忧虑起我们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敬重、物种的珍爱、遗存的保护、文化的传承是否达到了与新时代的大丰相匹配的人文层次和价值高度?
估计谁都不会轻易作答,但作为文旅人应用一点一滴的积累作答——自2008年11月知青纪念馆开馆至今,陆续形成了包含7个特色展馆的博物馆小聚落,在顺利进入文博体制大家庭的同时,让大丰拥有了剖析北上海前世今生、展示飞地光荣与梦想的“标本”。一块围绕四岔河的区域,她一头源于中国共产党对新中国大城市建设道路的执政探索,一头连着黄浦江两岸千家万户的家国情怀。这当中,还有太多的人物值得巡访,太多的故事值得续写,太多的事情值得去做。
不久前去黄海野鹿荡,听老馆长马连义先生讲起已收集到了485种野生植物种子,看他编著的关于从39头回归直至今年达到6000多头种群规模的麋鹿小册子,了解到“中华暗夜星空”的5个保护地……深夜细想:日复一日的工作何为“有用”?忽然间翻看到手机中一只牙獐(学名河麂)标本的照片,我找到了属于我自己和我们文旅人的答案——从元华荡(海丰农场原初地名)到世遗湿地,从郁金香花海到海派风情街,从盐运集散地到会师纪念地,从郢爰到本场人,从百姓星光大舞台到瓷刻麦秆画,我们循着从自然走向生命、从历史走向文化的路径,正在做家乡自然、历史与人文的标本集。相信她的“有用”在以后的以后、她的“价值”在将来的将来。为此,能成为家乡自然标本和文化火种的采集者并在采撷中遇见更多的平凡与感动,虽谈不上幸运,但没有遗憾,更不后悔。
我们相信标本的意义,继续追寻、一直努力。谨以此文,纪念2022年世界博物馆日,并愿意与关心、支持、参与文博事业的人们一道,共同见证博物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