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墨生香,这里出版过鼓舞士气的战地报纸

发布日期:2021-05-26 来源:大丰日报 浏览次数: [字体: ]

走进草堰镇西渣村4组,几间低矮的平房上清楚地写着“江海导报遗址”六个字,而隔壁一栋隐藏在小卖部后方的宅院,拱形结构,气势非凡,虽然庭院破败,外墙斑驳,但从现存的雕梁画栋门厅、完好无损的花窗玻璃还能感受到这栋房子的生命力。把这片区域连起来,就是当年油墨生香的地方——《江海导报》旧址。

《江海导报》诞生于战火纷飞中,在1945年12月创刊,是苏中地委机关报,尽管《江海导报》发行时间很短,发行量也不大,但《江海导报》的一些故事在草堰一带还是广为流传。

1946年4月,新四军军报、苏中地委机关报《江海导报》社址迁到了现在草堰镇的西渣村四组。当时报社将一部电台安放在村民黄祖恩家西厢房,印刷车间设在黄家前屋和中厅,其编辑部、排字房、装订和切纸车间设在隔壁的许姓人家。报社内有干部、员工80多人,社长由殷增寿担任,副社长是夏玉良。报社有大印刷机1台,小印刷机2台。印刷机靠柴油机带动,缺油时就装上摇把和大轮盘靠人力操作。另有5台手摇和脚踏的小盘印刷机。报社负责印刷对开和四开两种报纸,也兼印学校课本和纸币。除了印刷,报社还兼管发行,每天早上,来西渣装运报纸的人络绎不绝。

在那样严酷的革命战争环境,一群人在这里编辑、印刷、发行“精神食粮”,西渣小镇既充满了生机,又时刻处于危机之中。当时敌人准备北犯,经常有敌机在西渣上空盘旋窥探,报社同志就用草灰泡水将玻璃天窗全部涂黑,以免被敌人看到屋子里的光亮,当地民兵也协同报社加强警戒,对来往行人严格检查,尽力维护报社正常运转。由于敌人疯狂扫荡,报社没有长期固定的工作地点,一旦出现敌情,必须迅速将机器设备拆装转移,报社编辑跟记者们也都是平时拿笔,必要时握枪,随时准备战斗。大概在1946年7月,国民党特务和伪乡保长等组织暴徒,将《江海导报》副社长夏玉良抓去,要他交出机器和枪支,夏玉良宁死不屈。暴徒把夏玉良推到大火堆里,欲将其烧死,幸亏平暴部队赶到,夏玉良才得救脱险。

一天晚上,报社接到紧急通知,说敌人已经从东台出动,沿路向我方进犯。大家随即行动,一部人外出侦察敌情,一部人将机器、铅字装箱埋藏,来不及处理的则投入河心,在隐蔽处做个记号,然后所有人转移到芦苇荡里。果然,敌人来了二三百人,他们气势汹汹,到处搜查破坏,并气急败坏地朝芦苇荡乱放空枪。深夜,一无所获的敌人撤退后,大家钻出芦苇荡,下水打捞机器,并立即擦洗安装,《江海导报》又开始正常印刷出版了。

报社还经常举行文娱晚会活动,密切军民关系,丰富群众文化生活。1947年10月,随着形势发展,苏中、苏北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在盐城合并成立华中工委,《江海导报》改名为《华中报》,作为华中工委机关报。至此,《江海导报》光荣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