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大丰港华丰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长长的矩形渠和排水沟纵横交错,平整的机耕道穿插田间,勾勒出一幅绿意盎然、沃野平畴的田间新图景。
近年来,我区按照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总体部署要求,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补齐农业基础配套设施,截至目前建成高标准农田项目110个共118.59万亩,高标准农田占比达59.89%,让许多昔日“望天田”“低效田”变成了“高产田”“致富田”,也让农户们的饭碗“越端越稳”“越端越丰”。
促增收兴产业,农户集体“双双受益”
“以前田块分散,没有灌排设施,基本靠天吃饭,如今土地连成片,建成灌排系统,大大提升了机械作业空间,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高了粮食产量。”提起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好处,草庙镇川竹村种田大户王金荣感慨道。该村地处沿海滩涂,地多人少,位置偏僻,村里以种植旱作物为主,大都靠人工操作,劳动强度大,就算有小部分流转土地,也是投资的土渠,水资源流失严重,没有泵房,安全隐患大。王金荣承包的粮田,由于基础设施不配套,连年亏损。2019年我区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王金荣承包的土地上新建了泵站、机耕桥、节制闸,还修建了防渗渠、机耕路,农田基础设施全面提档升级,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根据统计数据,2020年小麦亩产达到389公斤,较上年增长21公斤;水稻亩产达619.6公斤,较上年增长30公斤;亩均效益可增加140元左右。
而对于大中街道恒南村来说,高标准农田带来的好处远不止于此。“建设高标准农田给咱村带来质的飞跃。”日前,在该村高标准农田项目现场,村党总支书记吴红云向记者“喜说”村里的变化。去年,该村在整村范围内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工程,大到每一个泵站、每一条水泥路、每一座桥梁,小到每一个节制闸、涵洞等农业设施,经过科学布局、精心策划分布到农田的每个角落。仅一年时间,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解决村民农田用水问题,村民的肥料车能直接运到田埂边,就连农作物收购车都能到田边交易,省去了多少来回往返的烦恼。村民农户获得好处,村集体也受益匪浅。村里通过推动规模性的土地流转,成功吸引了许多种植大户和农民经纪人的投入,并打通了与邻村的所有主要干道和水系,为抱团发展做好延伸带的农业项目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带动,该村充分发挥农旅片区果树苗木特色,极力整合资源,着力筑巢引凤,大力培育业主,以多元化生态品牌带动乡村旅游产业。
高起点高标准,项目建设“遍地开花”
“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了‘旱可灌、涝可排’,庄稼稳产高产,农民收入增加。”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彤介绍,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一定面积成方连片的集中整治与完善基础配套,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了基础与保证,而如何推进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引领是关键。
我区坚持高起点规划,围绕科学规划布局,优化项目设计,多次召开镇(区、街道)负责人、村组干部及群众代表会议,宣传立项条件、选址要求、建设目标等相关政策,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主动回应当地干群的关切。今年我区在前期工作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思路,因地制宜,科学制订工作计划和标准,建立系统化工作架构,优化完善了《大丰区2021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方案》并成立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协调小组。项目区规划时统筹考虑了种植结构调整和产业规划布局,实施方案兼顾了农房改善、土地平整、河道治理、人居环境整治等因素,先流转后建设,先平整再配套,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结合农房改善、河道治理、人居环境整治一起推进,确保实现2024年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覆盖,2025年全面整治提升。
我区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如火如荼、遍地开花。去年,全区共组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1个7.6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0.6万亩,总投资13750万元,涉及白驹、刘庄、草庙、大桥、小海、南阳、三龙、大中、丰华、大丰港经济开发区10个镇(区、街道)。11个项目区于去年10月中旬全面开工建设,经过前期各项目区倒排工期、科学调度,目前各项目区主体工程已完成,正在抓紧推进镇级四方验收和招标节余增做工程,计划5月份进行审计和区级验收。今年,我区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17.9万亩,其中国家项目9.9万亩、自建项目8万亩,含示范区项目4.5万亩,整体推进刘庄、白驹2个镇,积极打造示范样本。
强规范重管理,工程建设“质效并进”
大丰港华丰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原有旱碱田3000亩,收成低下,新建高标准农田项目区6000亩生产田块72小时内可完成全部灌溉,较项目建设前节省一半时间,亩均节水成本在20元左右。从面积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入手,我区严格按照行业管理规定和工程建设程序,强规范、重管理,通过一定面积成方连片的集中整治与基础配套完善,确保工程建设“质效并进”,用项目建设助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工程建设,制度保障,我区推行项目法人制,以项目镇(区、街道)为主体确定施工单位,农业农村局制订施工招投标指导意见,明确标段划分、合同工期、投标人资质等级及工程业绩、评标办法、付款方式等条款,指导各项目镇(区、街道)择优选定施工单位。与此同时,严把各类关口,健全监管体系,各镇(区、街道)成立项目管理部,明确项目建设管理责任人,落实项目总监、项目经理责任制以及第三方检测制,共同抓好项目建设管理工作。资金管理实行区级报账制,做到专户存储、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在规范企业用工行为方面,推行农民工“四制”管理,及时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出现的矛盾问题。深入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通过主管部门抽查、项目镇(区、街道)常规检查以及监理、施工单位自查,发现问题及时交办整改,把各类安全生产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工程建设中坚持信息公开、程序规范,切实把项目区打造成惠民工程、廉政工程、放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