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丰生猪产能加快恢复 养殖效益直线下降
——大丰区前三季度生猪生产情况分析
今年来,为积极对冲疫情影响,保住群众“菜篮子”,大丰区多措并举、多管齐下,稳产保供工作初见成效,生猪产能正在逐步恢复,效果显著,但是受生猪养殖周期影响,生猪价格大幅下跌,生猪养殖效益下降较大,养殖户出现亏损。
一、当前生猪生产情况
1.生猪存栏、出栏量上升。前三季度大丰区生猪饲养量为110.01万头,同比增长36.22%,其中生猪存栏为54.07万头,同比增长37.44%,能繁母猪为4.13万头,同比增长26.3%,累计出栏为55.94万头,同比增长35.06%,生猪产能正在加快恢复。
2.生猪出栏价格大幅下降。根据畜禽监测数据来看,今年一季度生猪出栏价格为28.94元/公斤,二季度出栏价格为为15.33元/公斤,三季度出栏价格为14.08元/公斤,从年初开始一路下降。截至10月12日,大丰区生猪出栏价格又下降到11.55元/公斤,较2020年同期30.56元/公斤,下跌19.01元/公斤,跌幅为62.21%,与去年以来价格最高点39.6元/公斤,下跌28.05元/公斤,跌幅为70.8%。
3.养殖成本上涨,养殖户亏损严重。今年以来,生猪受消费需求增长偏弱,产能偏高、集中出栏增多等因素影响,价格持续走低,但是养殖成本还在上涨,养殖户出现亏损。育肥猪饲料成本当前为3200-3500元/吨,较前期2300-2500元/吨,上涨900-1000元/吨,商品肥猪增加饲料成本约350元/头左右。防疫成本基本无变化,但养殖场消毒成本有所增加,需根据各养殖场消毒频次进行测算。人工成本当前为4000-4500元/月/人,前期3000-3500元/月/人,上涨1000元。按当前价格测算养殖户每出栏一头猪约亏损400元。不少养殖户因仔猪有价无市,养殖育肥又会亏损,只好将仔猪直接卖给餐饮企业做烤乳猪。
二、当前生猪养殖存在问题
1.疫情风险仍然存在。非洲猪瘟病毒在我国仍呈点状发生,且疫苗短期内不会问世,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当前防控能做的仍是频繁消毒,并无保险妥善的防控措施。中小型养殖户大多设施条件较为落后,管理粗放,恢复生产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多数中小型养殖户不敢盲目复养或扩产,补栏信心普遍不足。
2.生猪价格波动太大。近几年,生猪价格上蹿下跳,生猪存栏也是跟着上升和下降。去年猪价达到历史最高,生猪养殖利润可观,许多养殖户纷纷补栏导致生猪产能大增,但是今年以来生猪价格一路下跌,目前养殖户又出现亏损,不少养殖户为了降低成本开始抛栏出售,又导致生猪饲养量的下降,稳定的生猪价格更有利于生猪养殖生产。
3、生产用地受限较多,无地可养成为困扰。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整治和城市功能区规划实施,水源地等禁养区内的养殖场全部关闭,环保问题成为当前养殖产业面临的一项重要压力。通过上半年两次的调研了解到,部分大型养殖户打算扩大生产规模,但缺乏土地资源。大桥镇的大型养殖户表示大桥镇全域为限养区,因此即便想扩大规模也无相应的生产用地。“公司+农户”模式的两家养殖户也表示,当前养殖的主要困难集中受土地环评限制,难以扩大规模。
三、相关建议
近几年生猪价格上蹿下跳今年价格又跌落谷底,“猪贱伤农、猪贵伤民”。为防止生猪价格大幅度波动,维护生猪养殖户利益,保障生猪生产的健康稳定发展,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政府调控,维稳止跌。政府要继续落实国家能繁母猪补贴政策,加大冻猪肉收储力度,调节价格,并在生产引导、资金融通、疫病防控、养殖业保险等方面出台政策和加强扶持,以促进生猪养殖业平稳、健康、持续发展。
2.持续推进非洲猪瘟防控,提升养殖户养殖信心。 继续加大生猪生产防疫监督管理力度,严格落实重大疫情防控举措,做到早发现、早处理。高温时节继续加大防疫技术指导,加大防疫知识的宣传力度,对于全国范围内防控效果较好的示范案例进行宣传,发挥“标杆”示范引领作用,提升生猪养殖户养殖信心,加快恢复生猪生产。
3.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缓解养殖户财务风险。一是相关部门及时落实资金优惠政策,并将补贴资金尽快发放到位,缓解养殖户资金压力。二是落实金融支持政策,开通“生猪贷款绿色通道”。三是完善生猪保险赔付机制。加强与保险公司对接,落实生猪保险政策,拓宽险种范围,理顺赔付机制,提高赔付工作效率。
4.提倡 “公司+农户”合作组织模式,完善生猪养殖体系。近年来,生猪合作组织经营模式的进一步优化促进了大丰生猪生产的发展,尤其是“龙头生猪养殖企业+农户”养殖模式在价格“暴跌”中,优势不断显现出来。龙头企业具有养殖规模大、生产条件好、管理服务体系健全、抗风性能力强、自我调节、灵活应变能力高等优势,在市场波动时,受冲击较小,而与之合作的养殖农户风险小,几乎为零,利润比较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