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项目从拿到地到办好施工许可,至少需要几个月时间,可在大丰却只要几个小时。对企业而言,时间就是效益。这让我们感受到大丰政府的智慧与高效!”日前,刚刚拿到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的东郊公园地块房地产开发项目负责人赞叹连连。这样的效率,得益于区行政审批局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一直是行政审批领域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我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以前涉及业务事项65个,法定材料202个,审批部门7个……这一串的数字,暗示的是企业申报的压力和等待的无奈。“项目没启动,就要花大把时间跑审批,这样往往会‘吓’跑不少投资者。为此,我们必须做好行政审批‘减法’,规范审批行为,提供优质服务,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区行政审批局负责人表示。
今年以来,我区积极推行重大社会投资项目审批创新改革,从企业和投资者的角度出发,抛弃传统审批固化思维,全力为工程建设项目“开路清障”,用大变革换取大发展。8月31日,专门印发《〈盐城市大丰区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试行)〉的通知》,低频事项挂起一批、实行“告知承诺制”一批、“限时办结”改“立即办理”一批、低风险项目豁免一批、材料申报共享一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创新改革“五个一批”以及“前中后台”一体收办模式、首席项目代理员帮办代办、“拿地即开工”高频化等“关键词”赫然在目。从“五个一批”理念的提出到实践,仅一个多月时间。期间,区行政审批局投资建设审批服务专班进行多次调研、会商会办、专题汇报,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大胆创新突破,对工程项目审批涉及的7个部门65个业务事项进行全面梳理、流程再造,推行“五个一批”落地。将12个低频事项实行挂起,一般不再审批;首批试行14个事项“告知承诺制”,调整审批时序,最大程度减少前置条件导致的障碍制约;对无需现场勘验、专家评审的10个事项,实行即来即办;通过部分豁免的方式,对12个一般项目简易事项取消审批;同类、相似材料采用网上共享、窗口共享、部门共享等方式,彻底解决重复提交材料的问题,工程建设审批提交材料压缩率达70.8%。
通过用审批的“减法”换来发展的“加法”,企业切实享受到改革带来的红利,投资者的信心更充足。东郊公园地块房地产开发项目由全国地产龙头企业新城集团投资建设,项目总投资约22亿元,建筑面积约35.5万平方米。一般而言,房地产开发项目从立项到施工许可的发放,共涉及16个事项,需提交材料85件,审批时长往往要几个月。9月份,区行政审批局结合前期摸排的项目信息,当即联合区住建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进行会商沟通,落实“五个一批”,对项目的垃圾收集房、环卫用房等小面积建筑物豁免办理工程规划许可证;对垃圾收集房、环卫用房、物管用房等小于2000平方米的配套用房豁免办理图纸审查;对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人防地下室审批2个事项采取“即来即办”程序。同时,对工程规划许可、施工图纸审查、质量监督、安全监督、施工许可五证全部采取“容缺+预审”模式,提前进行实质性审查,实行“告知承诺制”;相关材料由审批窗口内部采用共享机制,少提交材料42件。通过多重举措,创造了从规划许可到施工许可发证5小时办结的极限速度。
“五个一批”的成功实践,是我区行政审批改革前行的一张“新名片”。为了使改革不断深入,区行政审批局坚持让投资审批领域事项全部“进一门”,实行“前中后台”一体收办模式,提升改造审批服务大厅能级,各部门派驻窗口、中介服务事项、市政公用报装纳入专区集中办理,实现“受理、审批、办结”一站式服务。同时制订服务标准化手册、受理流转办理流程标准化手册、事项清单(一次性告知单)标准化手册、全流程效能监督标准化手册,确保规范高效服务,所有事项由首席项目代办员领办帮办代办。
推行重大社会投资项目审批创新改革没有现成的、可照搬的经验和模式,我区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真抓实干的精神,不断推动审批改革向“深水区”挺进,努力在为民服务上“看得出”、突破难点上“站得出”、担当作为上“豁得出”,以全新的思维和格局引领改革深入,让市场主体活力的水花激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