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漫步在野鹿荡的澄澈夜空下,璀璨的星河尽收眼底,40平方公里的暗夜星空、万分之二的人类活动气息,让这里成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继西藏阿里、那曲之后成立的第3个,也是我国沿海地区首个暗夜星空保护地。今年1-7月,全区PM2.5浓度均值为31.3微克/立方米,较2016年下降40.5%;优良天数比率86.9%,较2016年提升27.7个百分点。国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优Ⅲ比例、国控入海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为100%,较2016年提升80个百分点。
“十三五”以来,我区始终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践行“两海两绿”发展路径,持之以恒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全方位推进生态保护和环境综合治理,为全力推动生态环境高质量提供了坚实保障。
保护优先,打造自然屏障
良好的生态基础,既是发展优势,也是发展潜力,更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要素。我区自然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丰富,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达140余种,麋鹿数量达6000余头,占全世界的60%以上,保护区面积、麋鹿头数、野生种群、人工驯养种群、基因库均为世界第一,麋鹿野放区及周边地区也被誉为“中国东部沿海原生生态保护最好的湿地”。近年来,我区加强生态管控,按照“保护优先、合理布局、控管结合、分级保护、相对稳定”的原则,科学划定生态红线保护区域,严格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和生态功能规划,不断加大湿地保护和修复力度,取得良好效果。
同时,我区扎实推进沿海防护林、绿色通道、城乡绿化建设。目前,森林覆盖面积74.1万亩,林木覆盖率29.03%,累计完成造林9.75万亩,现有林改造提升11.55万亩,在全市率先建成首个万亩沿海新林场。2017年、2018年新造林总量列全省第二、盐城市第一,圆满完成全市沿海百万亩生态防护林工程“四年任务三年完成”的目标,2019年与盐城大市区一同创成国家森林城市。
综合治理,守护天蓝水清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蓝天常在,碧水长清”也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十三五”以来,我区大力实施蓝天工程,认真编制落实年度大气污染防治计划,突出重点行业监管,从源头上压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重点污染物排放。建成丰中(国控)、创意产业园(省控)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和港区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提升工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监管能力,建立完善固定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综合管理系统,加大扬尘污染防控力度,健全施工工地管理清单,坚决取缔“散乱污”企业和非法码头,重抓秸秆禁烧禁抛和综合利用,配备多辆多功能抑尘车、雾炮机、洒水车等,有效抑制市区道路和施工便道、“三场”区域扬尘污染,让群众拥有更多的“蓝天幸福感”。
为不断改善水环境、水生态,我区持续打响碧水保卫战、河道保卫战,扎实开展“两违三乱”整治专项行动,全力维护河道健康。加强工业废水治理,三龙、南阳工业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营,小海、万盈工业污水处理厂实现稳定运行。完善集镇生活污水管网“十必接”,全面推行污水处理城镇一体化、厂网一体化。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做好海岸线整治修复等工作。压紧压实河长、警长、断面长、湾(滩)长制,健全联合巡查机制,在国考草堰大桥、大团桥,省考民主村、川东闸和斗龙港闸、入海河流王港闸分别建成水质自动监测站。
智慧引领,科技护航。我区投资705万元建设全新的智慧环保平台,涵盖10个类别47个子系统,同时将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的污染防治综合监管平台升级整合到智慧环保平台中,加强在线监管和问题线索处置。对企业环境违法行为,使用新配备的20台执法平板和60台执法记录仪进行实时传送。通过污染源在线监控平台对企业超标排放等违法问题进行实时监控、全程留痕、及时预警。充分利用“蓝天卫士”加强秸秆禁烧禁抛巡查,自“十三五”以来连续5年实现“零火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