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盐城大丰,有3个农场—上海农场、川东农场、海丰农场,生活在这里的都是上海人。截至到上世纪80年代,农场先后接纳了8万多名上海知青,他们在上海的这块“飞地”上,开垦出了50万亩土地。2014年,三个农场合并,成立了新的“上海农场”。
上海农场现如今仍然是上海市民日常生活的“菜篮子”和“米袋子”。
新老两代知青的激情岁月
30多年前3月份的一天夜晚,陈玉兰和一批跟她年龄相仿的十八九岁的少男少女,登上了去苏北的客轮。他们的目的地,是位于江苏大丰境内的上海海丰农场。路程并不遥远,但他们下轮船,上汽车,下了汽车再转场部拖拉机,足足用了二十多个小时,才到达连队,迎接他们的是一片荒芜的滩涂。在这里,他们开始了自己的知青生涯。
陈玉兰所在的寝室是一个五十平米的破旧茅屋,要容纳25个知青的生活起居。每人每天凭票可以在队里的“老虎灶”打一瓶开水,洗脸、洗脚、喝茶、漱口全靠它了,十天半个月才能洗头洗澡。
陈玉兰这批是后来的“小知青”。跟“老知青”相比,生活条件已相对有所改善。上世纪60年代,老知青们来到这片黄海滩涂时,蒿草遍野,人烟荒芜,没有一间可以居住的房屋,没有一条可以行车的路。知青们自己动手割芦苇茅草盖房子,睡潮湿的地铺,夏天蚊虫肆虐,冬天寒风刺骨。
农场劳动是很费衣服的。知青们给衣服易破的肩膀、膝盖等处打上补丁,尽管穿得又破又烂,脸被晒得黝黑黝黑的,与当地农民没有两样,但知青穿的衣服款式与农民不一样,总是好看一点,以至于影响到了整个大丰的穿着。
除了生产劳动,知青们唱歌、吹口琴、做女红打发业余时光。一台红灯牌半导体收音机,就是当时最高级最奢侈的消遣。
知青们十七八九、二十出头,正处在青春期,没有浪漫的花前月下,只有飞雪林地、落叶秋田,那些恋爱的男女不敢公开地出双入对,只能躲在幔帐里说悄悄话。
据不完全统计,当时海丰农场一大队600多人中,有100多人成为夫妻。“海丰少年”专指上海知青在大丰工作、生活期间养育的后代,约有4.6万人。
这片土地曾是他们的家园
上海市驻大丰的农场,最早的是上海市上海农场,创建于1950年初。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突击收容了游民5000多人。为保障上海的粮食生产,也为了保障战争游民的安全,1950年初,华东局、上海市委派员与苏北人民行政公署商定,划大丰的20万亩国有荒地,作为安置上海无业游民和犯人劳动的垦区,命名为上海农场。
1968年,上海农场开始接纳第一批上海知青。由于不宜将众多知青置于劳改农场,1973年初,上海农场划出海丰农场,独立建制,后续大批知青到的都是这座农场。1983年1月,原属上海农场的川东分场划出,建立川东农场,占地5万余亩。
上海农场、川东农场、海丰农场这3个农场总计占地307平方公里,是上海市7块“飞地”中占比最大的区域,相当于上海市总面积的二十分之一。
1968年10月,农场接纳了第一批上海知青。为将知青与劳改人员分开管理,1973年初,海丰农场从上海农场划出,独立建制。农场临海,位于大丰东端,如一条狭长的飘带横亘在黄海岸边。
来这里的知青有好几批:第一批是1968年~1972年的上海老知青; 第二批是1973年~1978年的上海小知青,这也是知青聚集海丰的高峰期,5万人在农场生活,由南往北依次分布在新华、元华、隆丰、胜利(渔场)安丰、下明等7个分场,近百个大队(连队)交错铺排在黄海西岸,形成独特的知青风景带;最后一批是1980年后从新疆转来的上海知青。四十年中,8万上海知青先后在这里从事农场建设。
走出海丰的上海知青们,始终未能忘怀这片魂牵梦绕的土地,近些年来,数万知青开始了集体回归。
农场内,有一片苏式建筑群,叫元华荡,由苏联专家设计建造,是当年海丰农场场部所在地,八万上海知识青年的大本营。如今,场部旧址建成上海知青纪念馆对外开放。旧报纸、老照片、知青日记、老虎灶、上海手表、木刻宣传画、日常生活用品……过去的岁月尘封在每个角落里。展馆内展示着一些存折,这些都是当时急于回城的知青落下的,工作人员在整理知青宿舍时重新发现了它们。
农场内,当初成排的知青小屋依然还在,那些曾经亲手栽下的小树已经枝干沧桑。老知青们说,50年代住工棚,60年代住草棚,70年代农场房子顶上是青瓦,而现在能看到的一片红瓦房,都是80年代初期盖的。
最后的上海知青
一批批知识青年来了又去,去了又来,而蒋兴明这一下去就是四十多年。他16岁下放新疆,在新疆娶妻生子,提干做了副连长。上世纪80年代初是知青返城的高潮,上海一下子接纳不了那么多人,大丰境内的海丰农场于是成为知青们的中转站。
1982年,第一批从新疆过来的“上青户”124户来到农场。蒋兴明拖家带口来到这里时已经三十多岁,有两个儿子。后来,“上青户”们陆陆续续迁往上海,妻子和儿子也回了城,蒋兴明作为骨干,留下来继续建设农场,一待又是三十年。
作为年龄最小的“上青户”,当时的蒋兴明有过无奈,有过失落,但他很快就坦然地接受了现实,“在这里也就是在家里。”农场的职工大都持着上海户口,享受上海市的各项政策。
而随着蒋兴明从海丰农场社区管委会主任的岗位上退休回上海养老,意味着当年的8万知青差不多都已返回上海。
在蒋兴明的记忆中,早先的海丰就是一大片荒滩,到处有路没路走,到处有水不能喝,到处是草没柴烧。交通也极不方便,回趟上海非常不容易,有人形容是“鸡还没叫就出发,狗叫了还没到”。农场条件艰苦,留下的知青不多,留下来的是已和上海农场的工作人员或者大丰本地人结了婚的,现在也大都过了退休年龄。
1993年6月,上海市海丰农场同时挂上海农工商集团海丰总公司牌子,隶属上海市农垦管理局、光明集团,海风农场成为光明集团子公司。巧的是,时任光明集团总裁曹树民也是大丰的上海知青。2014年,三块上海的“飞地”农场(上海农场、川东农场、海丰农场)合并,成立了新的上海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