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踩着花开的节奏如约而至,梅花、梨花、郁金香等花卉次第盛开,大丰成了花的海洋。而这阵,最出“风头”的还数荷兰花海景区。那里,成片成片的郁金香尽情绽放,迎来了一年中最绚烂的花季。
荷兰花海的品牌效应,不仅让游客纷沓而至,更带动“赏花消费”一路升温。在花海,处处可以捕捉到旺盛的消费力。在郁金香客栈,前台服务员的电脑中,所有的房间都被标注上了已预定的记号。服务员说:“客房的预定已经排到5月2日,现在是一房难求啊。”正在办理登记住宿的南京艺术学院的学生也证明,为了来荷兰花海听一场阿姆斯特丹室内顶级交响乐团的演出,他们好不容易在这里订到了几间房,立即就赶来“一饱耳福”。在羊角村餐厅,等待就餐的人来了一拨又一拨。主厨赫比介绍,高峰时有1000多名顾客到餐厅吃饭,翻台大概就有七八趟。在花卉市场,结账的人群排成了长长的队伍。花卉超市店长徐月婷介绍,现在店里每个收银员每分钟结算的量是28-29件商品。
数字是对“消费力”最有力的证明。荷兰花海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副主任潘勇说道,自4月初以来,高峰期每天入园游客都突破20万人次。游客不仅接踵而来,更用不停的“买买买”来回报着景区得力的供给。在高峰日为“荷兰花海”算了一笔账,一天20万游客的消费能力是多少呢?零敲碎打光顾下小摊位花上24万元,驻足一下鲜花市场留下30万元,在以羊角村为代表的餐厅群吃掉25万元,晚上在周边酒店住掉16万元……加之一天近800万元的门票,这一天近900万元收入的背后孕育着巨大的惊喜。
在这背后,是荷兰花海紧抓供给与需求的努力和付出。潘勇回顾了花海从荒田到花海到商海的发展历程。他说,花海在开发之前,只是一块盐碱地,属于农田里名副其实的“鸡肋”。为了美化这个小镇的环境,政府花了1000万元从南京引进了300亩种植的郁金香。没想到“郁金香来了”瞬间就火了。“既盼人来,又怕人来。”潘勇说,在一批批游客前来赏花时,经营管理、基础设施、统筹规划等一连串问题暴露无遗。但他们很快就发现,即便如此的条件,游客仍然络绎不绝。这让他们顿时明白了,游客有赏花、有消费的需求。随后,他们开展了一场荷兰花海的“变革”,一个原来准备服务小集镇的生态园开始施展“大拳脚”。于是,花卉购物城、羊角村餐厅开起来了,圣劳伦斯中心、郁金香农园建起来了……迎合游客需求的多样化、常态化的产品供给,让口口相传的花海,人气迅速聚集,成为赏花游热门目的地。
然而,花开有时,赏花消费如何避免“昙花一现”?如何让“赏花经济”的“花期”更持久?如何将单次赏花游客群转变为多次消费的顾客群?这是“赏花消费”能否真正撬动更大范围经济发展的关键,也是许多旅游景区面临并正在积极探索的课题。事实证明,荷兰花海已经成了“先行者”,成了供求与需求互动发展的成功范本。“满足游客需求,就可以吸引并留住更多的赏花游客,只要人气旺了,赏花消费也就有了保障。”潘勇坦言,赏花消费在荷兰花海已经不再是春季的“一次性买卖”。现在,他们除了有郁金香,还有五月的百合、六七月的薰衣草、八九月的格桑花以及冬季的三色堇,一年四季的花香经久不散,成为招引八方游客的“强磁场”。同时,他们还在现有资源禀赋基础上深度挖掘,不断加大投资,满足游客需求,共同打造具有异域风情的中国荷兰村,让赏花经济迸发喷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