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上午9点,5路和7路公交车稳稳停靠在海棠社区翰林华府小区北门。“我朋友家离这比较远,自己没车也不方便,坐公交车方便又舒服,还有免费空调。”准备去朋友家的仇阿姨开心地说。这份便捷,去年对翰林华府的居民来说还只是期盼。“以前乘车要走十来分钟到新丰中学北门,常常汗流浃背或淋雨,现在方便多了。”居民吴家明也感慨道。
面对居民出行不便的“老大难”,丰华街道推动治理重心下移,精准服务社区。该街道海棠社区以“民生实事”为着力点,主动联合交通部门、公交公司及居民代表成立专项小组。工作人员深入楼栋开展“敲门行动”,通过问卷和座谈细致梳理居民出行痛点。经过多轮协商与实地勘测,最终敲定将5路和7路公交线路延伸至小区北侧。
2024年12月,当公交车首次驶入临时停靠点,居民的掌声与欢呼如同冬日暖阳。如今,“出门即乘公交,下车即达目的地”成为现实,平均通勤时间显著缩短。这两条延伸的公交线,不仅打通了物理阻碍,更疏通了社区生活的“毛细血管”,让城市文明的成果化为居民触手可及的便利。
海棠社区的贴心服务不止于出行。同样在翰林华府小区,闲置杂乱的架空层也迎来了新生。社区以“为民服务”为核心,对这些空间进行“微提升”改造。曾经不起眼的角落,如今成为功能齐全的温馨场所:安静的区域供居民阅读学习,舒适的桌椅方便大家议事交流,也为老人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满足了不同年龄段居民的需求。大门常开、居民常来、服务常在,不仅拉近了社区与居民的距离,更让邻里情谊升温,成为名副其实的家门口“温馨港湾”。丰华街道海棠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周禅表示,社区将持续优化动态响应机制,让公交线路成为流动的温度,让城市文明建设的红利浸润每一位居民的日常生活。
真正的城市文明在居民房前屋后、街头巷尾的点滴改善中得以彰显,海棠社区的微改造也不是孤例,它已成为丰华街道推进“文明成‘丰’”建设的一个生动注脚。为根治电动车乱停放及充电隐患,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丰华街道高新社区在充分实地勘察和听取民意后,在碧桂园小区选址12处、东方润园6处,建成便民电动车棚,极大缓解了停车难问题。车棚建成并投入使用后,社区工作人员联合物业组成专项管理小组,通过每日定时巡查、入户宣传、违规行为现场劝导等方式,引导居民规范停车。同时,加强特定时间段人为引导,在下班或放学高峰期每个小区配备3—5名维护人员,对违规停放车辆及时规劝,确保治乱建序效果。持续的管理成效显著,小区内电动车停放井然有序,出行环境更加安全畅通,社区消防安全防线更加牢固。
从翰林华府公交站台的变迁、架空层的焕新利用,到高新社区电动车棚的“加减法”管理,这些微小的改变都映照着城市治理理念的升华。目前,丰华街道各社区正积极实践“民生微实事”快速响应机制,从细微处着手,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让文明成“丰”的愿景,变得真实可感、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