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春风”惠企 服务“活水”润商

发布日期:2025-10-29 来源:大丰日报 浏览次数: [字体: ]

近年来,区法院积极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以司法“春风”惠企,用服务“活水”润商,助力民营经济拔节生长,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法治动能。

[快调快结高效解纷纾企困]

“双输”的连环困局该怎么解?2023年初,盐城某智能装备公司与江苏某新媒体科技公司签订1.1亿元《采购合同》,前者交付6000余万元货物后,后者仅支付1000余万元,因资金链紧张拖欠剩余5000余万元货款。2024年4月,装备公司诉至法院,要求解除合同并追讨货款及违约金。承办法官考量直接判决或强制履约均会导致“双输”,转而聚焦第三方供应商——发现装备公司与第三方的零部件采购合同标的物通用性强、转售易,遂组织会谈促成双方解除采购合同。同时推动原被告调解,约定已交付货物折价结算、未履行部分终止且互不追责,这场看似“死局”的纠纷,在法院的精准施策下,仅用一个多月便实现“纠纷化解﹢资金回笼”双赢。

区法院设立企业家特邀调解员制度,选聘8名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企业家担任调解员,推动实现“商事纠纷商人解”。在沪苏、苏盐、常盐等跨区域共建园区设立审务工作站,制定20项暖企措施护航重大项目,推行“法官驻点﹢巡回审判﹢法律咨询”服务模式,助力矛盾纠纷源头化解。联合区司法局、金融监管局设立金融纠纷调解工作室,通过“线上﹢线下”双轨调解,成功调解金融纠纷743起,获评“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工作室”。

[诊疗重整三维联动助企生]

走进江苏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内木浆生产线整齐排列,专利证书在展示墙上诉说着辉煌。这家曾将可降解清洁产品销往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公司,3年前却一度发展停滞。2021年因经营困境停产后,公司将厂房设备租赁给第三方继续生产同类产品,至2024年,随着债务危机加剧,公司向区法院申请破产重整。法官调查发现,该公司虽资不抵债,但专利技术、行业排污许可证具高市场价值,产品销售渠道稳定,具备重整价值,遂于2024年6月启动预重整。依托府院联动机制,法官指导临时管理人联合属地政府招商部门,对接同类型化工企业,引入1630万元投资款;同时协调投资人收购承租方新增设备及部分产成品,推动投资方先行清偿90余名职工工资,既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也将潜在风险控制在源头。经过半年的高效推进,该案于2024年12月转入重整程序,不到1个月,法院即裁定批准重整计划。

链条不断,职工不散,税源不失。区法院秉持“诊疗式”重整理念,构建“法院主导﹢政府协同﹢管理人履职”的“三维联动”机制,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挽救困境企业,既缩短了司法周期,最大限度维护债权人利益,又守护了劳动者的“钱袋子”。2023年以来,该院通过破产重整帮助9家企业重获新生,化解不良债务4.07亿元、盘活闲置土地189亩。

[放水养鱼柔性执行护企兴]

“法院不仅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更让我们感受到‘纠纷有路、解难有方’的法治底气!”大丰某生态农业公司负责人陈某向执行法官致谢。该公司因原经营者管理不善陷入困境,长期拖欠工程款导致诉讼。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法官发现,公司系政府招商引资重点企业,从事高标准零碳产业项目且前期投资巨大。经调查,公司现由小股东陈某接手经营,员工正在积极开展生产自救,而属地政府200万政策补贴也发放到位。

面对“保企业”与“护债权”的双重考量,法官积极与属地政府沟通,并多次组织当事人协调,最终促成双方达成执行和解。企业先行支付部分工程款,剩余款项获1年履行宽限期。目前企业已恢复生产经营,按期履行第二期付款义务。这样的柔性司法实践,正是区法院构建“惩戒﹢修复”双向信用机制的现实体现。

为精准护航企业发展,该院建立失信企业动态管理台账,2023年以来,对辖区内72家失信被执行企业开展“拉网式”集中排查,按照“一企一策”原则,逐个制定专项执行方案。针对有履行意向但因资金周转、生产周期等客观原因暂时困难的企业,采取“活封活扣”措施,对企业正在使用的生产设备、经营场所等关键资产,在不影响其正常生产经营的前提下进行“软查封”,允许企业继续使用并通过经营收益偿还债务;对已被查封的资产,根据企业实际经营需求实施“滚动解封”,即企业按约定比例履行部分债务后,同步解封相应价值的资产,为企业留足生产自救空间。2023年以来,该院累计屏蔽失信企业信息81条,完成信用修复22家,促成涉企执行和解案件126件。

区法院通过“惩戒不缺位、修复有温度”的执行策略,既让失信企业感受到法律威慑,又为诚信履约但暂时困难的市场主体打通“重生通道”。一项项务实的举措,正是区法院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鲜明注脚,为辖区企业轻装上阵、稳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司法支撑。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