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24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应对各项风险挑战,落细落实一揽子增量政策,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民生保障扎实有力,重点领域风险有效化解,中国式现代化大丰新实践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1.经济运行持续向好。主要指标稳中有进。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60亿元、同比增长6%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5.1亿元、同比增长5%;全口径工业开票销售1833亿元、同比增长6.5%,其中规上工业企业开票销售1333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370亿元、同比增长30.7%;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046元、同比增长5.7%。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深入开展招商引资百日攻坚行动,全年亿元以上项目新签约145个、新开工84个、新竣工56个,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3%,新投资亿元以上项目29个。吉电绿氢项目获批超长期特别国债1亿元。岚泽绿色甲醇、博汇特种纸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理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芬兰挪世航力旋筒风帆等重大项目投产运营,盐城港保税物流中心仓储二期等重大项目即将竣工投产。消费潜能持续释放。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落地见效,实施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40个,全区家电汽车以旧换新、家装家居改造等申领补贴710余万元。购房补贴政策实施期限延长,“金秋十月”等购房优惠活动有力开展,房地产累计销售面积约1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商品房约13万平方米。改革牵引效应凸显。区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区块链底座建设入选江苏省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优秀应用示范案例。“基层高频事项一平台办理”率先在全市实现全区范围内覆盖推广,三龙镇、草堰镇被纳入全省首批试点地区。全面开展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清查利用专项行动,成立区国投集团。
2.三次产业共生演进。工业经济稳步增长。全年三大未来产业实现开票销售53亿元、同比增长53%;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开票销售超540亿元,占规上工业开票销售比重41%;五大传统产业实现开票销售521亿元、同比增长8.6%;开票销售超10亿元工业企业25家、纳税超千万元工业企业60家,数量均居全市前列,工业税收总量和占比保持全市领先。新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2家、省级瞪羚企业6家,建成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5家、智能车间29个、工业互联网平台3家,新增省五星上云企业47家。服务业发展稳量提质。预计全年实现规上服务业营收78.7亿元、同比增长20.2%,其中核算行业营收41.7亿元、同比增长20.3%。长三角(盐城)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鉴衡风电叶片检测平台等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项目竣工投入使用。文旅产业持续壮大,全年接待游客1360万人次,实现景区综合收入6.6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7.2%、11.6%。农业生产态势良好。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202.49万亩、总产91.97万吨,高标准农田占永久基本农田比例为93.16%,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达97%。列入省农业农村重大项目24个、投资14.2亿元,123家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实现营收266亿元、全市最多。推进“育繁推”全产业链建设,杂交水稻制种面积达8万亩、全省最多。久禾生物入选首批长三角地区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恒北早酥梨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3.开放合作纵深推进。产业基地加快建设。盐城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建设被纳入《江苏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持续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意见的任务清单》。大丰港铁路支线按序时稳步推进,海洋生物产业园与中国海洋大学共建海洋生物材料制备与测试技术实验室,江苏黄海(大丰港)粮食产业园创成国家粮食物流核心枢纽。开放能级全面提升。编印实施《大丰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积极引育涉海龙头企业、链主企业,盐城港大丰港区自动化集装箱堆场成为国内首个获得碳中和认证的堆场项目,上海港集装箱苏北空箱分中心揭牌运营。全年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9572万吨、同比增长4%,集装箱吞吐量69.8万标箱、同比增长12.8%。合作共建走深走实。沪苏集聚区5平方公里启动区基本建成,产业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常盐工业园科创园、人才社区项目竣工;苏盐园区集宿楼二期项目开工建设。大丰区康养工作被纳入《上海域外农场康养产业专项规划(2024—2035年)》,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被正式纳入长江流域研学旅游联盟成员单位。
4.城乡融合步伐加快。城市功能更加完备。加快编制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开展镇村布局规划修编,城乡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老旧小区改造6个项目全部完成、加装电梯35部,盐丰快速通道全线通车,大华路、五一路、飞达路等道路大中修工程全面竣工,中山医院苏北健康管理中心项目入选省城市更新试点项目。和美乡村宜居宜业。有序推进村庄插建翻建、老旧“空关房”治理,改善农房3558户。树立“小厕所、大民生”工作理念,全年完成户厕改造11672户、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15.4公里、危桥改造15座、农村公路大中修工程43.1公里、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38.6公里,实现农村公路路面技术状况自动化检测率100%。新增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2个。富民增收扎实有力。手工经济、庭院经济、辅房经济等六种富民增收模式日渐成熟,累计带动农户8.48万户,人均增收2470元。举办首届“梦幻迷宫”枇杷开园暨产销对接推介活动,引领全区45个村新发展优质枇杷2.3万株,形成大丰庭院经济促农增收新“名片”。实施村集体经济“一村一策”行动,全区所有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60万元,其中100万元以上村98个、占总村数45%。联合上海农场,举办乡村振兴人才实训班3期,培育实践型“新农人”100名。
5.绿色低碳创新引领。生态底蕴不断厚植。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全区优良天数比率85%、全省前列,PM2.5浓度28.2微克/立方米、全市最低,10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圆满完成沿海互花米草治理和浒苔绿潮联防联控任务,超额完成各项造林绿化目标任务,区林场盐碱地造林项目入选全省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特色精品工程优秀案例。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位居全国市辖区百强榜第3位。绿色制造加速发展。深入开展“十链百场千企”系列活动,为全区41家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煤以上企业开展免费节能诊断,制定“一企一策”节能改造方案,实施绿色化改造项目43个,其中联鑫钢铁“三轧产线节能技改项目”等6个项目已建成,天合光能成为国内光伏行业首家零废、零碳“双零”工厂。绿色动能不断积蓄。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突破460万千瓦、约占全市30%,全年新能源累计发电量98亿千瓦时、约占全市31%。大丰港零碳产业园在全省率先形成绿电物理可溯源的“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应用场景,有望创成国家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能碳智慧管理平台稳步开展碳排放盘查、认证、绿色信贷等服务。大丰港经济开发区成功获批首批省级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园区,200MW风光同场列入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试点示范项目,正泰新能源“一期11MW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入选国家智能光伏试点示范项目,大丰围海变20万千瓦/40万千瓦时储能电站项目成功并网发电。
6.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就业优先精准施策。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全年新增城镇就业8500人。提档升级家政产业园建设,线上线下入驻企业16家。引进高校毕业生4533人,发放各类补贴1.26亿元,人才绿卡发放数量、人才补贴金额均列全市第一。新增省级“暖心居保”服务品牌2个。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连续11年保持全市最高水平。公共服务精准供给。省市区83项民生实事项目年度投资超额完成。开展“义务教育招生入学一件事”试点,实施学校基建维修改造项目74个。2024年中考人均总分、全科合格率、及格率均居全市前列。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稳步推进,独立法人的医共体运营发展中心挂牌运营,数字化医共体驾驶舱高效运行,中山医院苏北健康管理中心体检中心投入运营。建成城乡长者幸福食堂231个、惠及20余万老人。成功获评中华慈善总会首批“幸福家园”村社互助工程全国联动示范区和省级标准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地区,恒北村入选全国春季“村晚”示范展点,八路军新四军白驹狮子口会师旧址入选全省第一批十大文物主题游径。草堰石闸入选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社会治理精准高效。聚焦重点行业,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整治,突出灾害预警、风险排查,防灾减灾能力显著提升。探索实施校园食品安全数“智”监管工程,建立食安风险数“智”监管体系。在全市率先启动电摩上牌考证“亮剑一号”专项行动,上牌考证率全市第一,交通事故亡人数降幅全市第一。群众安全感测评保持全市第一、全省前列。
二、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建议安排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八届九次全会、区委十三届九次全会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在实际工作中力争实现更好结果。
根据现阶段发展水平,结合省、市预期目标,适度加压、争先进位,2025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分为4大类28项,预期目标如下:
(一)经济发展指标10项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
——农业全产业链规上企业开票销售135亿元
——规上工业总产值1350亿元
全口径工业开票销售2000亿元
规上工业开票销售1465亿元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
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6.2%
——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5%
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0%
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46.7%
——金融机构利息净收入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增长14%
保费收入增长9%
——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
限上企业网络零售额11.3亿元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完成市定目标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
工业投资增长10%
技改投资增长15%
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增长12%
民间投资占比78%
高技术产业投资占比21.5%
——外贸进出口总额380亿元
——注册外资实际到账1.1亿美元
(二)转型创新指标6项
——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2家
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0家
新增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50家
新增报会上市挂牌、股改企业2、12家
——新增“四上”企业300家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9.5%
——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41.5%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55%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3%
技术合同成交额41亿元
人才资源总量17.5万人
——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40.84公顷/亿元
规上工业亩均税收9.5万元/亩
单位GDP用水量62.4立方米/万元
(三)绿色低碳指标7项
——单位GDP化石能源能耗下降率完成市定目标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率完成市定目标
——新能源发电量135亿千瓦时、装机容量680万千瓦
——自然湿地保护率67.3%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4.4%
PM2.5年均浓度27.9微克/立方米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100%
——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50%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80%
(四)民生保障指标5项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
——新增城镇就业人数6300人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5.1%
——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29%
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2400户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3%左右
三、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措施
1.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升产业层次。
2.坚持扩大需求,着力夯实发展基础。
3.坚持开放合作,着力激发内生动力。
4.坚持协调发展,着力推动城乡融合。
5.坚持绿色低碳,着力彰显生态优势。
6.坚持人民至上,着力增进民生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