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盈二字,本是明朝中期一个较大的煎盐团灶“万盈团”的地名用词。后清雍正六年(1728年),为加强海防,在此筑烟墩,取“盈余有万”之意,命名为万盈墩。2003年沈灶镇并入万盈镇。
一条226省道穿万盈而过,这段省道就是万盈的主街正阳路,在与朝阳路十字口交叉的地方就是万盈镇最繁华的十字路口,人车川流不息,是万盈对外的一扇窗口。朝阳路往西走就是万盈曾经的老政府,万盈人经过这里总会忍不住侧目,万盈的每一步构想和发展都是从这里开始变为现实。
在万盈你问什么最出名,大部分本地人都会说:“纺织呀!万达纺织现在全国闻名,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呢!”万达纺织就在万盈街的北头,成立于1986年。随后的万盈镇前后有大大小小200家纺织企业,万盈纺织业由此发展壮大起来。现在的万达纺织完全实现自动化生产,技术创新已经成为这里的主场。
比起万盈街,沈灶老街更加充满烟火气,它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铭刻着历史的痕迹。沈灶是一个因盐而兴的千年古镇。明朝开始,苏州一带沈姓一族,迁徙来到这里制盐贩盐,开启本地的发展历史,沈灶的“沈”就是由此而来。老街以前江南韵味的房屋建筑不少,现在已不多见。褪色的墙面、斑驳的门窗,无不诉说着时代的变迁。
沈灶小学的遗址就在老街的学堂巷里,学堂巷因小学得名。创办于1821年的沈灶小学,给学子们以启蒙,成为他们精神的家园。后来经过两次搬迁,现在已经是全新的现代化小学。百年小学里走出了一批批社会的栋梁,全市首个奥运冠军骆晓娟就是这里的学子。
老街里总会有一些很有才情的人,住在龙行巷的冯永年老先生就是很奇特的一位。冯永年是万盈的根雕艺术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原是沈灶农具厂的木匠,由于对根雕有近乎痴迷的热情,便自学这门技艺,长期坚持,从而逐渐开创了自己的根雕风格,被市区政府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的作品“中国龙”大气浑厚,透出自然之美。根雕腊肉栩栩如生,让人叫绝!
本地人现在生活的淡然与安宁,都是前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过一场重要的沈灶战斗,300多人牺牲,其中沈灶烈士陵园中埋有267位烈士,很多烈士连名字都不知道,墓碑上只刻有无名烈士之墓,他们为革命史篇增添了可歌可泣的一页。
在万盈还有个烈士命名村文达村,是万盈人常常讲起的红色革命故事。1946年9月顾文达带领民工团完成支前任务行至海安县李家堡附近遭到国民党飞机轰炸,不幸壮烈牺牲。为了纪念这位英烈,他生前工作过的石港小学命名为文达小学,后由于学校撤并,将其工作的石港村命名为“文达村”。万盈人民从来也没有忘记过他们的功绩,每逢清明人们都会来祭奠和缅怀先烈,把家乡一步步发生的变化告慰给地下的先烈。
几百年前的万盈墩如今成了天池湖度假区里的一道风景线,每到春天就被成片成片的樱花覆盖。在度假区体验俄罗斯木结构别墅的异域风情,成片的草坪也能满足孩子露营撒欢的愿望,全家人慢下来享受自然风光。占地200亩的国际竞技标准垂钓中心,可以体验垂钓的乐趣。度假区里的中国盐垦博物馆向人们展示着大丰的盐垦文化,里面的展品让人好奇又不禁感叹历史。
地处351和226省道大夹角的万盈镇万丰绿茵农业高效示范园区里,充满着丰收的喜悦。“4月樱桃迎春来,6月蓝莓酸甜鲜,7月葡萄满园香,9月猕猴桃采摘忙”。这个顺口溜是万丰绿茵园区特色水果采摘基地的丰收图景,果园丰收的同时,果品相关的深加工厂里,蓝莓干、桑叶茶等一个个精美的商品也正在出品。农业基地不仅吸引了大批游客纷至沓来,也让万盈农民在产业链上鼓起了“口袋”。该镇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在上海建成直销窗口、上海市外农产品供应基地,创建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2个,获“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镇”称号。如今的万盈正在农旅文结合的高速发展之路上,一路奔驰。
万达纺织生产车间
天池湖度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