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这里是煎盐的灶团,地薄人稀。解放前,这里易旱易涝,是广种薄收的泥洼地。如今,这里人们安居乐业,盐碱地上早已稻花飘香、蔬果满筐。古往今来,新团人民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留下了数不清的汗水和艰苦奋斗的故事。
新团位于大丰城区和刘庄镇之间,北依343国道大刘公路和新团河,水陆交通方便。新团境内自元至清嘉庆年间,先后建成新团灶、八灶、九灶、王家灶、北灶等以卤煎盐的团灶,后卤气日薄,民国初年,淮南垦务成立后,开始从事农业种植。2001年,原新团镇并入大中镇。
新团初印象
新团主街道和大刘公路呈“T”字形,新团母亲河新团大河就依着大刘路,大河上有座桥叫新团桥,桥北有新团初中和新团国家粮库,桥南是新团主街。建于上世纪70年代,与大刘路交叉、与主街相连的平桥——新团大桥,已于2012年左右拆除。当地人的记忆都与这座桥相连:“曾经沿着大桥去桥北上初中,放学后过了大桥就来到新团街,那时的桥两头都有集市,很热闹。大家相互都认识,买东西还可以欠账。”
没有公交车的时代,人们轻易不去县城,去一趟骑自行车要1个多小时,因此当地人心目中的街市就是大桥两头的集市。现在的大刘路南临路还开着一些日杂五金百货店,都是开了几十年的老店。90年代初新团建起了金达市场,百货、八鲜、衣帽等都集中在这里,后来这里大部分闲置,成了居民的住宅区。
从老街走进新团的历史
聊新团,还得从老街开始。新团老街是过去通往大中集和刘庄的一条必经之地,占据了新团的核心位置。曾经的食品站、粮油管理所、农具厂、加工厂、医院、供销社、广电站、文化站都在这一条街上。
一位爷爷热情地说:“这一排都是老供销社的位置,我就是老供销社的员工。以前物品紧缺,供销社是人们羡慕的好单位。”往老街东头走是新团农具厂,上世纪80年代,这里有四五十间厂房,车间生产的泵曾畅销扬州、镇江、江阴等地。现在仅剩几间瓦房,已经成了多为公司的宿舍。农具厂旁边,有个红砖的高大建筑,是曾经的大会堂。老街的东北角是新团粮油加工厂,设有榨油、炼油、轧油、造纸、制镜、制酱、轧花、面粉挂面等八个车间,为镇上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必需品,现在成了私人厂区。
小街的一日三餐烟火生活
新团人的一日三餐还要从菜场开始,菜场里有新团一年四季的烟火气。新团市场是上世纪80年代建的。菜场早上是最热闹的,附近的村民会把自己田里种的新鲜蔬菜拿来卖。如果没吃早饭过来买菜,那肯定会先钻进一家早饭店要碗鱼汤面,再来个包子。喝着醇厚的鱼汤,“吸溜吸溜”地吃着面条,是新团人一天幸福生活的开始。不长的街上,饭店却有很多家,德龙大酒店、惠丰食府、庆丰园早点、王小二烧饼……在小街上逛一圈,突然寻得的美味会让你惊喜。
一半不舍一半期待
在新团街上走,随时能看到拆迁的标语。很多房子写上了“拆”字,有的已经开始拆了。经历撤镇到现在的整片拆迁,新团人有太多的不舍。正在加快建设的水晶花园二期在夕阳下充满生机,很多不愿离开新团的本地人,都把新房买在了这里。离小街不远的万户新村新型农村社区里,一排排小楼串联起来,环境宜人交通便利。未来的新团将借助常盐工业园和大丰高铁站,形成辐射联动,为大丰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新团大河
万户新村新型农村社区
新团老街一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