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大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 纪建军
大丰位于江苏沿海中部,域内资源富集、生态特色鲜明,拥有112公里海岸线、1000多平方公里滩涂和近5000平方公里海域,是世界自然遗产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重要组成部分,是江苏沿海开发、长三角一体化、“一带一路”倡议交汇的重要节点。近年来,大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沿海高质量发展的指示精神,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以赴做实“规划引领、要素保障、生态保护”三篇文章,以系统思维谋划“海”的文章,以世遗优势提升“绿”的底色,为推动沿海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一、精规划绘蓝图,构建沿海高质量发展格局
用足用好用活沿海优势,强化规划引领是关键。我们抓牢规划这支画笔,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突出“城-港”联动特色,积极构建“一城一港两廊双轴”的全域空间格局,奋力描绘沿海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落实规划保障,拓宽发展空间。一是开展空间规划“双评价”“双评估”。这是划定“三区三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的基本依据。我们对全区自然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本底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国土空间在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功能指向下的承载能力等级。对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海洋功能区划等规划开展实施评估,找出保护利用方面的短板,明确国土空间规划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二是完成海岸线修测。海岸线是海陆管理的“分界线”,也是统筹陆海空间布局的“基准线”,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资源价值。我们对省级下发的初判岸线进行细致核查研判,以现状一线海堤为海陆分界的总路线,完成大丰港区岸段等重要岸线的修测,进一步优化陆海空间、强化陆海统筹、深化陆海联动。
坚持底线思维,严格生态管控。一是优化调整生态保护红线。坚持“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的原则,以海洋功能区划为基础,开展海洋生态红线保护规划调整补划,确保海洋生态红线区面积占管辖海域面积的比例不低于30%。其中调减33.71万亩,保障了华能300兆瓦风电示范项目,预留了海上风电场海缆路线通道;调增7.62万亩,将自然遗产提名地纳入生态红线范围,强化依法保护。调整后海洋生态红线区总面积为233.07万亩,占管辖海域面积的32.1%。二是编制海岸带综合保护利用规划。充分发挥大丰作为盐城开放沿海的主战场主阵地作用,积极协同盐城市级先行先试,组织编制《盐城市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规划(2021-2035年)》,探索将海岸带地区土地、海域、岸线、滩涂、湿地等统筹起来进行用途管制,强化管控措施,协调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推动沿海产业绿色发展。
二、强保障优服务,增强沿海高质量发展动力
大丰区做足“港”的文章,聚力突破“海洋经济”,以新能源、生物医药、海工装备、海水淡化为主导的海洋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海上风电装机总量位居全省前列,海水淡化产业省内唯一、国内领先。正泰新能源、龙马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及龙源、国能、三峡海上风电等项目陆续落地建设。作为要素保障部门,强化用地用海支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课题。我们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资源配置新路径,靠前服务、综合施策,有力保障重大项目落地见效。
科学配置资源,着力保障海洋特色产业。大丰聚力发展海上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业,中电投、龙源、三峡等央企在丰建有风电场,金风科技、中车电机、中船重工等近20家大型企业在丰投资兴业,拥有国家海上风电技术装备研发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平台,大丰港建成中国风电叶片出口三大基本港之一,形成了研发、制造及运维服务一条龙的全产业链条。我们在资源供给、政策激励、用地指标等方面,最大程度支持海上风电产业发展。我们统筹18个风场的布局选址,建成并网项目6个,装机容量达140万千瓦;我们落实风电产业园用地指标,实现金风科技、迪皮埃等一大批企业应保尽保;我们规划布局3170亩海上风电集中区,打造“一个中心、两个基地”,省重点项目金风科技16兆瓦传动实验室顺利开工建设。
拓宽要素供给,重点保障海洋重大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做好重大项目保障是加快沿海高质量发展的先决条件,面对用地计划紧缺的难题,我们克服困难、拓宽思路,多渠道挖掘用地计划。一是争取省重大项目入库。启动部门联动机制,对符合条件的项目争取列入省重大项目库,由省级保障用地计划。长三角(盐城)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项目、正泰新能源项目成功增补挤进省重大项目,保障用地指标2019亩;龙源大丰、盐城国能等海上风电项目由省重大项目库落实用海计划27585亩,今年龙马风电、天合光伏已列入省重大项目库,提前保障用地指标1662亩。二是对内挖潜有效调配。开展可复垦后备资源调查,掌握资源潜力,通过“园区资金+乡镇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式,有效调配用地计划指标,提高计划的执行效率。盘活存量建设用地,通过“腾龙换凤”的模式,充分利用土地后备资源。三是探索项目用海新路径。破解大丰港铁路支线项目用海难的困境,从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置和盘活存量海域资源方面入手,制定南港高涂养殖规划区域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理方案,为沿海高质量发展做好交通保障。
靠前主动服务,提速项目落户开工。提高服务效能,开辟“重大项目VIP通道”,靠前服务项目报批,实行“全过程、一条龙、菜单式”跟踪对接、上门服务。对省重大、两重一实、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安排专人跟踪服务,定期开展项目推进汇报,建立联审制度,提高报批时效。提请区政府出台《关于做好建设用地组卷报批联合审查的通知》,落实生态环境局、农业农村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行政审批局等多部门参与建设用地报批材料审核,夯实责任、明确分工、限时办结,通过部门联动刷新“大丰速度”。
三、护生态靓底色,厚植沿海高质量发展基础
沿海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生态资源的加持,作为“生态立市”盐城的副中心,大丰对外展示着自己的城市形象:漫步在郁郁葱葱的森林中、徜徉在幽长清澈的湖荡里、置身于苍茫无边的滩涂中……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进自然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综合治理、系统修复,其中“保护优先”是资源用途管制的首要准则。如何保护、修复好海洋资源是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在助力海洋经济发展的同时,以保护资源为核心,厚植绿色发展根基。强势推进退渔还湿。成立以区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工作专班,强势推进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缓冲区违规用海整治,完成了21宗9.79万亩的整改任务,拆除所有人工设施,依法注销了海域使用权证,停止了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科学开展生态修复。坚持以生态自然修复为主和人工适度干预为辅的方针,编制《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缓冲区大丰区生态修复实施方案(试行)》,开展斗龙一区、卯龙一区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湿地应有的生态功能。持续发力沿海造林。大力开展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率先建成盐城首个万亩沿海新林场,2019年与盐城大市区一同创成国家森林城市。持续推进海堤等级公路绿化,加快完善修复已退化的海堤防护林,着力打造沿海生态安全屏障,沿海区域生态环境和防护能力进一步增强。发挥区林场、上海农场阵地作用,积极开展碳汇造林试验,努力构建沿海地区绿色生态长廊。讲好世遗“大丰故事”。借助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成功申遗的契机,积极打造大丰生态文明建设新亮点。编制《江苏大丰东沙市级湿地公园总体规划(2019—2023)》,建好野鹿荡景区、自然遗产博物馆、世界自然遗产盐城大丰黄海湿地公园。做好野鹿荡生境保护文章,发掘科研和人文自然保护内涵,结合水系、地形,打造集观鸟、生态旅游、康养度假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面朝大海、向海发展、赋‘能’未来”是省委、省政府赋予大丰的使命担当,大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为指引,以“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为目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径,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强化用地用海保障,落实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科学谋划地方发展空间,努力为盐城市在全省沿海发展中能级提升、率先崛起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