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丰:“北上海”的实至名归

发布日期:2017-11-20 浏览次数: [字体: ]

    这里有上海域外面积最大的“飞地”。上世纪50年代起,6万上海游民,8万上海知青,数万上海家庭在大丰生活,这里被称为“北上海”。产业转移、联合发展、深度融入、北上海临港生态智造城、高铁时代……曾经联结沪丰友情的“飞地”,今天被赋予新的使命。
    (一)北上海的前世今生
    1950年1月25日,国民党空军开始对上海的军事和工业目标进行饱和轰炸。2月6日,攻击目标转向民用设施。60多万名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的人们,躲在政府各个临时安置点。不管之前是什么身份,有过什么经历,现在,这60万人都只有一个身份——战争游民。作为一个世界级难题,战争后新政权怎样解决游民问题,困扰着当时的上海市政府,也牵动着当时全世界的目光。1950年春天,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把目光投向了苏北,投向了黄海滩涂——这个今天叫大丰区、当时叫台北县的地方。通晓古今的陈毅创造性地提出一个想法——划出一片“飞地”,建设“北上海”。安置6万游民到黄海滩涂去,去垦荒,但他们仍保留上海市户口,既为自己找一个新职业,又为上海提供粮食、棉花,还能拓展城市空间。于是,陈老总在“关于组建上海市苏北垦荒管理局”的报告上,批下“照准”两个大字。
    就这样,1950年3月18日,第一批上海垦荒者到达今日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的四岔河一带,安置下来。上海人来了,他们带着大城市的理念、大城市的手艺、大城市的创造力、大城市的生活方式,突然闯进了台北县人的生活,并给这里的文化气质带来深远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形成了属于“北上海”的独特气质。而当时的台北县人,也以自己的方式支持这些来自上海的垦荒者。农场的粮食被特务一把火烧光了,台北县举全县之力捐钱捐粮;农场的房子还没建起来时,很多人就寄居在老百姓家里……这是一种血浓于水的情感。现在很多媒体都说大丰与上海血缘相近、人文相亲。这不是一句空话,是缘起于几十年前那段相依相存的岁月。
农场的建设轰轰烈烈,很快有了成效。短短几年时间,昔日的盐碱地就换了颜色,实现了鱼满塘、树成行、粮满仓的理想局面。当年的《解放日报》报道:组织游民到苏北垦荒,是建设新上海的六大任务之一。这一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40年前,又一批上海人来到这里,他们是知青。他们在之前已经开垦的25万亩土地基础上,又开垦了25万亩土地。上海市投资了5900万元,从上海农场中扩出海丰农场和川东农场两个知青农场。8万上海知青以及后来的4.6万名知青子女,风华正茂,成为南黄海西岸又一次沿海开发的主力军。30年前,又有2万新疆的上海知青来到这里,参与农场建设。这里被称为“一个城市里的农村,一个农村里的城市”。这里成为一个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国家样板。如今,搜索大丰和上海的热门词汇,已经不仅仅是知青纪念馆、上海农场,更多的是产业转移、联合发展、深度融入。6万上海游民,8万上海知青,数十万上海家庭,72万大丰人民,60多年曲折而精彩的历史,浓缩成这段关于北上海的故事。
    (二)让飞地“飞”
    北上海临港生态智造城 呼之欲出
    在发展“飞地经济”的道路上,大丰始终坚持把合作共建园区作为策应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来打造,积极抢抓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支持南北合作共建政策的机遇,不断加大与上海的合作力度。
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是沪苏两地高层直接推动的省市合作园区,也是上海市唯一市级层面与外地合作共建的开发区。今年以来,该集聚区紧紧围绕全年发展目标任务,坚持“科学规划引导、基础设施先行、招引重大项目,全力打造北上海临港生态智造城”的总体思路,创新举措、加大力度,不断加快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在原有2平方公里启动区基本成型的基础上,今年我们又实施了东拓工程。目前,110千伏扬帆输变电工程已开工建设,污水处理厂正在办理土地手续,中油中泰天然气利用工程主体已竣工,2条道路将于年内开工建设,另6条道路将于土地规划调整后办理相关手续。”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负责人介绍。
    在聚力招商引资、提高项目落户率方面,大丰集聚区也是动作不断。据统计,今年以来,该集聚区共邀请客商33批185人次前来考察,在手跟踪有价值项目信息12条,正式签约了宗颐镁合金轮毂、奥为智能门窗两个10亿元以上项目。今年9月,这两个项目加上智造产业园、管理服务中心、污水处理厂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参加了集中开工活动,为上海、大丰两地打造北上海临港生态智造城奠定坚实基础。
从招引单个项目,到共建合作园区,“飞地”与上海的合作不断深入。与上海的深入接轨,正助推着“飞地”用更加开放的理念,实现自身更加美丽的转型。
    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 产业创新硕果摇枝
    2006年7月,大丰经济开发区内,上海纺织产业园区一期工程破土开工,宣告了上海纺织业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产业转移实质性启动。
11年后的今天,大丰上海纺织产业园已成长为上海纺织集团在外省市投资规模最大的棉纺织生产基地,已形成了10万纱锭104台布机的生产规模。依托上海的科研创新体系,大丰基地的产业链集群优势更加凸显,上海纺织品牌在“飞地”大放异彩。
    上海三枪集团多个产品被评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产品,面料创新是公司“十三五”规划中的重点。今年,集团选择将中高端面料产业基地设在大丰,5月三枪工业(江苏)基地正式开工建设,上海高端纺织产业在“飞地”再次“开花”。
    做好“大上海”文章,创塑“飞地经济”,上海、大丰,一齐在努力。“飞地”不是产业梯度转移跟随者,而是要成为两地创新接力的“探路者”“试验区”。这样的发展理念,成为两地的共识。
    上海建筑材料集团是全国建材行业500强,在产业转型过程中,集团重点发展绿色建材,成立上海新型建材岩棉大丰有限公司,如今产品已连续多年保持同行业产销量全国第一,大丰基地成为集团经济新增长点。江苏谷登工程机械装备有限公司总部也在上海,去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9亿元,同行业综合评比国内领先,大丰分公司成为企业产能拓展的重要一支力量。
    抢抓国家支持“飞地经济”发展的政策机遇,上海、大丰携手奋进,全面推进城市功能互补、产业协同配套、文化相通融合,“飞地”全面融入上海产业链、创新链、要素链,走出一条合作共建、双赢发展的新路子。
    海丰农场内机械在作业 “飞地”成为绿色宝库
    农业是两地合作历史最久、范围最广、关系最密切的领域。海丰农场、上海农场、川东农场,坐落在这片“飞地”上。它们是光明食品集团下属的三个农场,多年来源源不断地输出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充实着上海市民的 “菜篮子”。有关数据显示,上海市场上销售的农副产品约10%来自于大丰,从这里每年销往上海的农副产品超过500亿元。
    “飞地出品”都是杠杠的“上海品质”。走进海丰农场,一粒米从种子到端上餐桌的“成长日记”,每一环节都可以清晰查看。海丰米业现拥有30万吨仓容,承担着国家级、上海市级、江苏省级储备任务。一条优质淡水鱼从这里“游”出,这里有华东淡水鱼第一品牌,农场构建起从“鱼塘到餐桌”的一整条产业链,涉及种苗、饲料、养殖、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年供上海市场3.5万吨淡水鱼。上海人喜爱的“爱森”猪肉,大量来自“飞地”农场,整个苏北农场每年就供应优质生猪超过75万头。 广阔的原野更是沪苏两地探索现代农业发展的“试验田”,许许多多新技术、好做法、妙点子,都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标准化、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对周边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
    除了是上海市名副其实的“米袋子”“菜篮子”“肉盘子”,这里更是上海市民休闲旅游的热门“后花园”。今年4月份,仅中华麋鹿园就迎来至少10万名上海游客。今年10月,大丰荷兰花海景区,连片的百合花令人惊艳,180多个品种300万株百合竞相绽放,景区最高日接待游客达20万人次,四成左右是上海游客。近5万上海市民常年在“飞地”工作生活,去年盐城地区接待上海游客量约762万人次。
    (三)北上海的光荣与梦想
    一种姿态 360°全方位对接
    今年9月,上海市旅游节上,大丰第五次受邀参加花车巡游。当看到大丰的花车驶进主场区时,现场观众纷纷拿出手中相机定格大丰花车美丽瞬间。踮着脚站在围栏处的老上海人秦军竖起大拇指,用上海话说:“大丰人,了不起啊,上海人、大丰人,都是一家人!”“妈妈,那个麋鹿的角好可爱,我好想看一看麋鹿,今年我们去大丰看麋鹿好不好?”看台上,5岁的周玲玲兴奋地表达自己对麋鹿的喜爱,她的爸爸周建林也许诺放假全家人一起去大丰游玩。周建林说:“这几年无论是在电视上,还是在逛商场、乘地铁的途中,都会见到来自大丰的宣传,大丰与上海已经密不可分。” 据初步统计,大丰有70%的家庭在上海有亲戚朋友,大丰70%的企业依托上海市场或与上海结亲。
    如今,沪丰两地涌动的不仅仅是经济流,更建起了一个汇集人流、物流、信息流、技术流等资源共享的快速通道。深化合作,早已成为大丰上下的共识。卫计委与中山医院、长海医院、红房子医院等一流医疗机构实现了医保一卡通。交通部门与上海市交通一卡通公司联合推出“上海公共交通卡大丰卡”,乘客只要手持一卡,便能在上海、大丰以及南京、苏州、无锡、杭州等已经加盟上海交通卡的地区一路畅行。科技局与复旦、同济等多所名牌院校和科研机构,有产学研合作或技术扶持往来。《大丰日报》、大丰电视台积极与上海《解放日报》对接,让记者深造学习的同时带回了上海最先进的发展理念。
一抹生态绿,“飞地”优势显
    深秋的大丰蓝天明朗、白云悠悠、凉风徐徐,盐蒿火红、芦苇沉厚、港汊幽深……独特的凉风暖景绝对惊艳人们的目光。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创下了最大的麋鹿自然保护区、最大的野生麋鹿种群、最大的麋鹿基因库三个“世界之最”。大丰境内有麋鹿以及珍禽两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112公里的海岸线上,大部分区域仍处在原始半原始的状态,芦苇成荡,火红的盐蒿映红滩涂,成为中国沿海最理想的候鸟栖息地。一抹生态绿,让飞地的生活更美好。
    大丰沿海滩涂上,一排排白色风机叶片迎风旋转,一块块蓝色电池板闪闪发光。江苏丰海新能源淡化海水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突破技术瓶颈,自主研发建成世界为数不多的1万吨非并网式风电海水淡化产业化示范基地,生产的“零消耗”海水淡化技术设备受到青睐。不仅“吸金”,这项全球领先的海水淡化技术也为大丰旅游业发展吹来了春风,成了“工业+生态+旅游”的典范。华丰园区是大丰化工企业集聚区,园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正着手打造的港区“智慧环保”工程,为危废配置“二维码”,借鉴快递包裹的管理理念,实现危废的精细化管理,有效改善园区环境。近年来,大丰牢固树立“生态是生产力、生态是竞争力、生态是品牌力”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推动转型升级、内涵发展、绿色增长的重要内容、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大丰如诗如画的生态美景和气势如虹的产业集群相得益彰,融合发展,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共赢,走出了一条既富且美的发展之路。生态美,已然成了大丰的金字招牌,更为“飞地经济”的腾飞带来更多利好。
    一条高铁线 两地新期盼
    年内,备受大丰人民关注的 盐通高铁项目将开工。速度标准为350公里/小时的盐通铁路沿途共设有6个车站,大丰是其中之一。也就是说,即将迈入高铁时代的大丰,到杭州、苏州、无锡等长三角主要城市时间缩短2/3以上,全面融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重塑大丰经济地理版图,未来大丰将从交通“末梢”变为交通“枢纽”、沿海“洼地”跃升为发展“高地”。
    上海市农委一位负责人说,大丰是上海的重要农副产品基地,是上海整建制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大丰能从高速时代转到高铁时代,更有利于现代农业一二三融合发展,把“飞地”建成上海的后花园。而对于目前在大丰生活的众多上海人来说,交通是否便利,就近有无高铁站点,往返两地至关重要。在飞地工作的上海人就怕到周五,开车回上海,堵车半天到不了家。以后,他们甚至都不用自己开车了。而对于正在发展“全域旅游”的大丰来说,高铁带来的是更多畅想。恒北村党委书记李晓霞说,大丰有了高铁站,来恒北村租房子养老的就多了。一位浙商说,大丰有高铁站,是他们在恒北投资5亿多元搞健康旅游的决定因素之一。热门景点荷兰花海已经开始谋划“高铁+”时代的旅游新思路。
    上海“飞地”个数居全国第一,而“飞地”面积最大、联系最紧密、合作最广泛、融合最深入、效果最显著的,谁也不能否认是上海与大丰。上海和大丰的深度融合发展,两地人民的切实需要和期盼,由一条高铁线引发新遐想。曾经为祖国建设繁荣做出重大贡献的上海和苏北老区人民,在为强国梦共同奋斗的同时,还将会更多地共享到高铁建设带来的福祉和欢乐。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